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某一次重大会议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某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材料三 毛泽东以实践证明,人民一旦被动员起来,其力量无穷而且战无不胜,因此人民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就像当年的革命洪流一样势不可挡,温州人的成功可以看作是中国成功的一个缩影。

                                                ——摘编自《商务周刊》2008年5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幅图反映的信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这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并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获得的认识。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 (3)原因: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的支持;先行者的成功等。 (4)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根据材料二“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为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奠定了基础。 (3)依据材料三“邓小平把人们想疯了的财富定义为人民的合法追求目标,政府给政策、给条件、给机会,于是财富以及财富所能够实现的“幸福生活”(其实是奢华生活)变成了近在眼前的甘泉,而不再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先行者的成功是最好的鼓舞,人们只模仿成功者,无数人立即模仿,最终形成改革的洪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包括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的动力和欲望;政策的支持;先行者的成功等。 (4)综上所述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

材料二 五四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其发生的背景,跟义和团一样,有着民族危机的因素,至少是参加者意中的危机……同样,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在学生和关心时局的部分市民看来,也是一种国家危亡的前兆。而这种认识,在部分社会上层人士,包括部分军阀和政府内部新英美派人士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共鸣。

                                      —— 摘编自张鸣《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

材料三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仆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渡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出了新中国的雏形。

                                —— 摘编自王桧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二十世纪初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19年中国面临的“国家危亡的前兆”和促进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事件。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正如文人学士诅咒皇帝“焚书”那样,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诅咒皇帝。正是这种普遍的憎恶,加上秦王朝缺乏能干的继承人,成了民众奋起造反和秦始皇去世不久秦王朝很快覆灭的原因。不过,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什么?

(2)你同意作者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下表内容可推出的结论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促进了西欧联合和经济复兴

C.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

D. 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查看答案

1942年1月,美、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下列事件是在此文件的影响下发生的是

A. 德国闪击波兰 B. 苏德战争爆发 C. 珍珠港事件 D. 诺曼底登陆

 

查看答案

以一下言论出自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

A.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 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 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 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