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是评价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的统治
A. 武则天
B. 唐太宗
C. 唐中宗
D. 唐玄宗
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绘的是
A. 贞观之治
B. 开皇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比喻为“一面镜子”的是( )
A. 房玄龄 B. 马周 C. 魏征 D. 尉迟敬德
公元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哪一位皇帝?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就是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售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材料三 中国农村改革的结果完全是个奇迹。粮食生产的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人民币134元提高到1983年的310元和1987年的4633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四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看,不同时期的产权制度都要适应农业生产的实际水平,否则将会导致生产经营方式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最终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李淑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启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土地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党中央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及其基本原则。
(3)材料三中“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据材料概括农村改革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村改革的共同目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会议虽然存在的时间十分短暂(在法律上有5年,事实上只有10天),却在新中国历史上有着特定的地位:它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性形式;它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终形成创造了条件;它奠定了中共领导下政治协商的制度基础。
——杨火林《新中国建国程序的调整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性特点》
材料二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想。新政权建立后,实行了以政治协商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但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政治、经济、国内外环境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农民阶级获得解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基本结束……各级地方政权得以建立并巩固;朝鲜战争结束,周边环境相对稳定。这些为举行全国普选、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准备了条件。另外,斯大林指出,有了选举与宪法,国内外敌人就无法指责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问题。这一建议有可能是1954年中国推行人大制度的“催化剂”。
——陈家刚《制度资源与制度选择:第一届人大组建的现实逻辑》
材料三 1954年9月20日下午,出席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1197名代表投票表决,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五四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五
四宪法”的制定,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殷泓、王逸吟《17个“第一次”告诉你人大制度如何走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对于材料一中的“在法律上有5年”,你是如何理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宪法”制定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