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描绘的是
A. 贞观之治
B. 开皇之治
C. 开元盛世
D. 文景之治
城市发展见证历史变迁。下列古代城市中,作为当时王朝的都城,见证了公元589年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A. 余杭 B. 长安 C. 涿郡 D. 江都
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独尊儒术
D. 张骞通西域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12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监察制度,我国古已有之,秦朝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 刺史
B. 丞相
C. 太尉
D. 御史大夫
大欧洲一直是欧洲人的梦想,近现代以来,曾有无数欧洲人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探索。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曾有思想家称赞拿破仑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请结合材料一的两段论述说 说拿破仑为统一欧洲所做的努力。
材料二 1933年5月10日夜,德国柏林国家剧院门前,成千上万的图书被人们投入熊熊的烈火之中,……戈培尔在一旁狂叫:“一个革命者应该无所不能的,在毁坏和重建中,他应该是同样伟大的。假如你们有权利把一大堆知识分子的垃圾扔到火堆里去的话,那么你们也有责任为真正的德国精神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2)材料中所谓“德国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为践行这种“精神”,完成统一欧洲之梦,希特勒是如何做的?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Ⅱ》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欧洲人产生“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这一意识的因素是什么?在此思想意识引领下,战后欧洲人是如何推进欧洲统一进程的?
(4)当前欧洲的联合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10月21 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高度凝练地总结了长征精神五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 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新华社记者
(思想长征)
材料一 如下图
(1)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人民网、新浪网等组织了一次关于“五四精神”的网络调查。受访者中,40.2% 选择“爱国主义”,23.4%选择“民主精神”,20.8%选择“科学精神”,15.6 选择“创新精神”。
(2)据材料二你认为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有怎样的地位?
(制度长征)
材料三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 产党和红军的骨干,预示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3)遵义会议为什么被称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据材料三概括长征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四 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 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 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见下图)。
(4)据材料四指出《时代》周刊选择毛泽东为封面人物时中 国革命的主要形势。图中“民主统一”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追求,你认为其实现的标志是什么?
(经济长征)
材料五 1978年的中国,是中华民族 5000 年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有无数的中国人的命运因中国的变化而改变;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前进的每一个脚步都将引起全世界目光的关注……
——《开辟中华民族全面持续发展繁荣新时期——解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
(5)结合相关知识,说说你对 1978 年“是中华民族 5000 年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 年”的理解。
(教育长征)
材料六 中国传统教育体制是一种培养官僚士绅的制度。……洋务运动兴 起后,清政府创办了新式学堂,以培养近代实用人才,这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之始。新式学堂除开设外语、中文外,把近代西学中的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艺制造、军事技术方 面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科学技术在课程中成为重要内容,洋务教育逐渐迈向近代 化。……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开设的新学堂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和政治制度方面。
——摘编自方建春《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
(6)根据材料六,指出近代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出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