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孙中山抨击某人时说:“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里的“民...

孙中山抨击某人时说:“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里的“民贼”是指

A. 李鸿章

B. 袁世凯

C. 段祺瑞

D. 黎元洪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袁大搞复辟帝制活动,大肆卖国,故称“民贼”。故B正确。李鸿章是清朝时期的官员,故排除A项。段祺瑞和黎元洪没有复辟帝制,故排除CD项。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关同盟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成立于1894年

B. 《时务报》是机关报

C. 成立于上海

D. 是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查看答案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帝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 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B. 统治期间出现“光武中兴”局面

C. 大力宣扬佛教,开凿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D.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查看答案

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草木皆兵”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A. 牧野之战

B. 马陵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官渡之战

 

查看答案

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对外交往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唐朝前期:①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经济发展,②对外交往活跃,③国内民族融合,④文化辉煌等。

(1)“用事实说话”,请你列举一则史实来证明材料“对外交往活跃”这一观点。

材料二  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关于中国现代外交的年代尺

 

(2)哪一外交成就让图B中的乔冠华开怀大笑?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取得哪些外交成就?

(3)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屈辱,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有不同的结果,决定外交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在葡萄牙人沿非洲海岸向南航行的同时,西班牙人向西进行横渡大西洋的探险。一位意大利人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带着船队驶入茫茫的大西洋,他深信穿越大西洋的航行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8月3日,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巴洛斯港出发,驶入茫茫的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

——摘自《世界历史教学参考》

(4)材料三中的意大利人,印第安人说他是“恶魔”,欧洲人则称他为“有功之臣”。你的看法如何,并说明理由。

材料四  《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这不是和约,而是拿着钢刀的强盗逼迫手无寸铁的受难者接受的条约。

——列宁

(5)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受难者”指的是哪个国家?中国的什么运动与《凡尔赛和约》有关?1938年,在哪次会议上,希特勒用类似的手段逼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领土?

 

查看答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古代哲人那里吸取智慧。当地区冲突不断上演,战争和暴力打碎人民的梦想,如果政治精英能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饥饿和贫困的阴影笼罩着欠发达国家的妇女和儿童,如果跨国公司能想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不断膨胀的感官欲望把环境伤害得千疮百孔,如果每个人能想想“克己复礼为仁”。

(1)材料一中“古代哲人”属于我国古代哪个学派?我们从那里可以吸取哪些政治智慧和教育智慧?(各举一例)

材料二  四川丰都县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该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2)材料二中全国“大炼钢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给我国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材料三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时间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的总体变化趋势?导致1870年后美国的排放量迅速超过英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四  英文《中国日报》2017年6月14日第八版刊登了一幅漫画《辩论》:关于共享汽车到底是出行缓堵的帮手还是马路安全的杀手,各方观点争执不休。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享汽车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本质变化?你认同辩论中的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