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

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分工),女有归(婚配成家)。

——摘自孔子《礼记大道之行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的主要思想。

材料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2)从材料二中看出孙中山认为社会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其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同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第1节是每州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內,对孤寡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批准拨款。”1938年: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

——摘自《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3)根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从材料中归纳出此次改革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

材料四:阅读下表回答: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343.3

133.6

1990年

1510.2

686.3

2000年

6280

2253.4

2017年

36396.2

13432.4

 

 

(4)我国居民收入增加的原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5)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你对民生问题有何认识?

 

 

(1)“仁”“礼”(或“德”、教育思想)。(答出2个方面的内容。符合题意,可酌情给分;) (2)“平均地权”或“民生”。“三民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 (3)罗斯福新政。维护工人权利;救助孤寡老人;实施失业补助;禁止使用童工。 (4)改革开放政策;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5)从古至今,思想家、政治家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民生问题;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这段话的意思简单说,就是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体现社会的博爱精神.儒家的社会伦理学说还要求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要让人们在年老时有人奉养,以终天年,年轻的时候,社会提供条件来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年幼的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的爱护下成长,鳏寡孤独的老人及有疾病残疾的,皆能有所养.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重要思想有“仁”“礼”(或“德”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可知,社会革命成功的关键是“平均地权”或“民生”。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3)根据材料时间提示,可以判断这是20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再根据材料信息“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同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第1节是每州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孤寡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批准拨款.”“1938年: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归纳出此次改革涉及到的几个主要方面是维护工人权利;救助孤寡老人;实施失业补助;禁止使用童工。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居民收入增加的原因有改革开放政策;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等。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从古至今,思想家、政治家非常关注民生问题;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民生问题;民生政策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满足国民社会生活的需要是制定民生政策的重要依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面?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

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査和后续调査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查看答案

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材料反映了

A. 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B. 美苏争霸结束

C. 经济全球化趋势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实现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浪潮。下列历史事件能够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萨拉热窝事件

②印度独立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非洲独立年”

⑤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1993年欧盟成立时,有12个成员国,后来经过几次扩大,2007年成员国已达27个。这说明

A. 欧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B. 欧洲一体化进程已无阻碍

C. “一超多强”的局面已经形成

D. 欧洲实现用一个声音说话

 

查看答案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美苏争霸    B. “一超多强”    C. 多极化趋势    D. 冷战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