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该水利工程主要...

都江堰是世界著名的水利工程,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该水利工程主要有哪些功能

①军事

②防洪

③灌溉

④水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军事不是水利工程的功能,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中国商朝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③甲骨文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当代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已结束,在世界人民的努力下,多极化在加速发展,请说说中国在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作出了哪些努力?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启迪智慧

材料一:“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骨肉,咽着我的膏脂;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香港》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的基本方针政策如下:(一)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并考虑到香港的历史和现实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在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三) 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五) 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

材料三“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巷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当时,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香港农民劳动一日收入60万-70万港币。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宝安先后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逃港潮,累计56万人(次)。1977年11月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

——改编自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香港岛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目的和基本方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逃港潮”产生的原因?为此党中央作出什么政策调整?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58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裂开的房子》的演说,他把南北两种经济制度形势并存的局面比喻为“一栋裂开的房子”。他说:“一栋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他的演说生动形象,表达了北方的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要求,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吴于廑《世界史》

材料二:“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三:“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

——摘自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一栋裂开的房子”指的是南北哪两种经济制度并存?材料一中提到的“北方的要求”是指什么?

(2)材料二中“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指哪次战争?

(3)材料三中的“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指谁?他对美国历史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使以上材料中红军局面发生变化的会议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