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说瓦特是蒸汽机的发明者并不完全确切。在英国的矿山里有一种被称为“矿工之友”的机器,它能够将矿井里的水抽出来,它有燃料、蒸汽、活塞,是一架原始的蒸汽机,但每抽一下活塞就得用冷水泼一下,让蒸汽凝结,在下一次抽动活塞前又得加热,麻烦得很。瓦特借鉴前人的成果,琢磨怎么改进,经过一番努力,他制造出了新蒸汽机。它带来的不是一个领域内的革命,而是整个工业领域的革命。

材料二:

 

 

 

图一耐用碳丝灯泡

 

 

 

图二诺贝尔

 

 

材料三: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敦是个纺纱工兼织工;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和美国北部已完成、法国接近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正处在它的高潮期,如……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

 

 

——吴于麈、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

 

 

 

蒸汽机车(时速约24千米)

 

 

 

电力机车(时速约160千米)

 

 

 

磁悬浮列车(时速约400多千米)

 

 

材料五:

 

 

 

机器时代的“享受”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瓦特的重大贡献是什么?它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

(2)观察材料二的图片,分别写出图一的发明者和图二人物的主要发明。

(3)阅读材料三,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三个特点。

(4)根据材料四,概括出火车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5)结合材料五中的图片和材料说一说你对工业革命的评价。

 

(1)改进了蒸汽机(或制造出新蒸汽机);“蒸汽时代”。 (2)爱迪生;发明现代炸药。 (3)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就;第二: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有的国家还没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一些后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同时进行的。 (4)速度、动力、外形等。 (5)利: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 弊:污染了环境;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瓦特借鉴前人的成果,琢磨怎么改进,经过一番努力,他制造出了新蒸汽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瓦特改进了蒸汽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机器获得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一碳丝灯泡可知,发明人是爱迪生,图二诺贝尔的主要发明是炸药 (3)根据材料三“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根据材料“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就世界范围来看,则是以英国为中心……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材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和美国北部已完成、法国接近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正处在它的高潮期,如……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有的国家还没有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于一些后进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同时进行的。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车的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动力由使用蒸汽机到使用电力、外形更美观和减小阻力等。 (5)根材料五中的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工业化国家的人口快速增长;大众文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弊:污染了环境;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加快了殖民掠夺的步伐,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去了灾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得到实践和推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

材料一: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无产者运用这一武器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材料二: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说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依据材料说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的理由。

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3)材料“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模式”指什么?它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材料四:以五四爱国运动为起点,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大地上以波澜壮阔的规模广泛传播,已经有那么多先进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

(4)五四运动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有何重要地位?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谁?

材料五:有位领导人曾经说过:“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5)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的一条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

材料六: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了创造性探索,他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6)据材料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的创造性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7)综上述材料,谈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不论成功与失败,对今后的发展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材料一 如表所示

成分比例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司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63年

10.8%

11.6%

2.7%

71.2%

5.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材料二 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人教版八下历史教材

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生产力,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195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 如图所示

 

 

材料五 “一带一路”的根本属性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从历史上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过去的交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共融共生的关系。如今,“一带一路”65个国家,人口是44亿,占全世界人口的63%.中国虽然是“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主导者,但不会以老大自居,而是有事好商量,发展共建,利益共享。让“一带一路”上的国家真正得到好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才是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

——中国网

问题一:材料一中引起我国各种经济成分比例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问题二: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问题三:根据材料三,在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具体指什么事件?

问题四:根据材料四,图中哪一个字母代表了经济特区深圳?与设立经济特区有关的政策是在哪次会议上通过的?

问题五: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一带一路”适应了当今怎样的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是什么?

问题六: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有什么建议。

 

查看答案

古今中外,安定社会、保障民生、和谐发展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分工),女有归(婚配成家)。

——摘自孔子《礼记大道之行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的主要思想。

材料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若能将平均地权做到,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则社会革命已成七八分了。

——摘自《孙中山全集》

(2)从材料二中看出孙中山认为社会革命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三: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其中劳资代表各占一半;同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第1节是每州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內,对孤寡老人提供财政资金……为资助各州实施失业补助法,特批准拨款。”1938年: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禁止雇佣16岁以下的童工。

——摘自《世界史资料丛刊(1917—1939年的美国)》

(3)根据材料三判断这是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从材料中归纳出此次改革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

材料四:阅读下表回答: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343.3

133.6

1990年

1510.2

686.3

2000年

6280

2253.4

2017年

36396.2

13432.4

 

 

(4)我国居民收入增加的原因有哪些?(至少说出两点)

(5)通过上述材料的分析,你对民生问题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主题。阅读材料提示,探究问题。

(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

《老子》(即《道德经》)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在给《老子》作注时说:“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法:效法,学习)

(1)上述言论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概括材料中的核心观点。

(巧夺天工的古代工程)

为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就地取材,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今都江堰市,兴修了以防洪为主兼具灌溉、运输功能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整个系统自流灌溉,配套严密,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民。

(2)都江堰修建体现了什么理念?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兴利避害、惠及后世的建筑工程。

(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甚至记忆里,而那当中有我们民族的血脉,有我们每个人的根。在这些悄然消逝的文化印记里,有老方言、老职业、老服饰、老工艺、老建筑、老山水、老村镇、老地名、老游戏、老美食、老童谣、老剧种、老用品、老年画……

(3)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悄然消逝的主要原因在哪两方面?

(遗产保护的现实思考)

面对日益消逝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学校历史学习小组准备组织一次“我身边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印记”实践调查,并要求组员完成调查后,撰写调查报告,择优刊登在校报上。

(4)请你围绕法治、和谐这两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之一,为自己即将进行的调査和后续调査报告的撰写设计一个标题。(要求:先写出所选关键词,再围绕关键词设计标题;标切合所选关键词,主题鲜明,准确凝练)

 

 

 

 

查看答案

亨利·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国,也许还有印度……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材料反映了

A. 两极对峙的政治格局

B. 美苏争霸结束

C. 经济全球化趋势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