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历史是“沉沦”还是“上升”?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先生对此进行了新的解读。以下材料摘编自他的文章。
材料:以往人们常说,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从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时候起,中国社会便逐渐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便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提出近代中国不仅有“沉沦”,还有“上升”。以往从近代中国80年的历史看,主要只看到了“沉沦”。如果从近代中国110年的历史看,就豁然开朗了。近代中国社会即使是“陷入深渊”,也应该有一个“底”,这个底就在20世纪头20年,就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因为是“谷底”,所以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在这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还有加重的趋势(如日本侵华),但人民的觉醒,革命力量的奋斗,已经可以扭转“沉沦”,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一面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了。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不屈不挠奋斗的历史。屈辱主要体现在历史的“沉沦”时期,奋斗主要体现在历史的“上升”时期。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举出近代中国社会处于最困难的“谷底”时期的两个主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举出“上升”时期中国社会积极向上的两个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作者提出的近代中国“沉沦”、“谷底”、“上升”所指的时间段。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把商鞅变法中的措施“废井田、开阡陌”解释为确立土地私有制,但近些年出现不同的历史解释。
材料一:(董仲舒):“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都要加强君权,把土地牢牢抓在手里才有富国强兵的物质基础,如果推行土地私人占有,就削弱了君权的经济基础,于是各国君主推行的非但不是土地私有,反而是土地国有。国家跨过各层贵族直接授田给农民,学者称之为授田制。授田之初只给农民使用权,农民不能据为己有,农民耕种国家土地须向国家缴纳赋税、服徭役。近三十四年的出土文献云梦睡虎地秦简、银雀山汉简、青川木牍等一大批土地制度资料都说明了这一点。
﹣﹣李凯《商鞅变法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材料三:商鞅废除公社所有的井田制,建立新的授田制度,虽然原则上仍为土地国有,但由于农民可以长期占有土地以及国家直接管理基层土地存在困难,实际上大大助长土地私有化的趋势,为以后土地兼并贫富不均,社会问题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造成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学者认为商鞅变法推行授田制的目的是什么?概括材料三作者的观点。
(3)指出材料二作出不同的历史解释的依据。
18 世纪的_____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_____的法令,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甲午战争后,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_____”的道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_____”。
唐朝的商业繁荣,都城_____布局严整对称,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都市的商贸活动甚至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做_____。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收集了一组徽标。他们研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
A. 雅尔塔体系 B. 世界多极化趋势
C. 经济全球化 D. 联合国与国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