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佛教提出“众生平等”“忍耐顺从”,是“得到各阶层的欢迎”的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意义
印度的种姓制度中,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的是
A.刹帝利 B.吠舍 C.贱民 D.首陀罗
了解古巴比伦社会的生产生活,目前较可靠的材料是
A.《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汉谟拉比法典》 D.《荷马史诗》
研究古代埃及文明状况,最具参考价值的素材是
A.金字塔 B.《天方夜谭》 C.尼罗河的水土 D.帕特农神庙遗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9年运动爆发,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不知多少倍,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也正因为如此,1919年的运动能够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摘编自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
(1)根据材料指出这次“运动”成功的表现。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推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期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外人断不能瓜分表中国,只怕中国人自己瓜分起来,那就不可救了!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摘编自孙中山《民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1906年12月2)
材料二
据统计,6月3日以后,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工人阶级成为运动后期的主力,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摘编自李东朗《五四运动与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
材料三 这是一次青春的聚会,与会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又是一次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聚会,她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資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摘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政治革命”的目的,并概括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期主力的变化,并说明五四运动是“历史转折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说出材料中“聚会”的历史意义。
(4)综合材料二、三分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