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老师经常告诫学生要“温故而知新”这一告诫最早出自(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某校老师为带领学生探究北魏的改革,特以“洛阳的变迁”为主题,设计了三组问题。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该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1)坚决主张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北魏的皇帝是谁?“洛阳为数朝之都”,请列举北魏以前曾以洛阳为都的政权名称。
材料二:“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丢官降…择中原大姓(汉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還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2)请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反映出来的改革措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感慨的说:“以前以为北魏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人才济济,难以言传。
——《六朝的时代特征与六朝文化之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写出北魏改革的巨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的浪潮。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三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什么?
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无论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间割器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三: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以来民族交地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是么?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针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是什么?
材料三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武王) 罢兵西归....封诺候班赐....于.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日齐。(大意: 周武王伐封之后,收兵回归西....分封请候,赏赐祭把用的潤器...于是分封功臣谋士,而吕尚即姜尚、姜干牙、姜太公,他是第一个被分封诸侯国的人,把营丘分封给吕尚,国号为齐。)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旧,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强非古道,貌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大意: 泰孝公用商鞅变法,破坏了井四制,广开良田,奖励耕战,这虽然不是古代治理国家的道路,但还是因为抓住了农业这个本业的缘故,使邻国倾覆而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1) 材料一反映出西周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治制度推行的依据和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历史时期? 商鞅变法有何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