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列成语
典故能够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是( )
①破釜沉舟 ②烽火戏诸侯 ③退避三舍 ④围魏救赵 ⑤纸上谈兵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为了方便记忆,某同学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三长制
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个标准,下列人物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是( )
A.商纣王 B.周武王 C.周厉王 D.夏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跟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1)材料一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是指什么办法?为了纠正这个错误,列宁换一个思路。材料二中“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什么?
(2)这一政策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有何作用?
(3)“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4)“苏联的模式”是指什么模式?该模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道:‘怎么办?世界已分割完了!’……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二:列宁说:“帝国主义战争也唤醒了东方,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了国际政治生活。中国的“五四运动”、印度的“A” 土耳其的“B ”等等,说明:“在当代革命中,东方各民族为了不再仅仅充当别国发财的对象而参与决定世界命运的时期到来了。”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二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材料三:一战的极端残酷性以及交战各国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的反战情绪日益高涨。战后欧美各国的反战与和平运动得到了大发展。……一战曾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
——摘编自徐蓝《一战史研究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观点》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国际社会在重建世界秩序和争取世界和平两个方面分别作出的努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速度模拟图(1300-1800年)
材料二 从手工工场制到工厂制的过程,使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主要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几倍、十倍的增长。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如英国的曼彻斯特在1780年建立起第一个大型机械化的棉纺织厂,不久便成为一个主要的纺织中心,人口由1750年的18000人增加到1851年人口普查时的30万人,……大大超过了城市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何成刚《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
材料四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出自科学家与工程师之手,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在这里成为实实在在的论断。
——梅朝荣《人类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期以后城市化急剧加速的是哪个国家?促成该国城市化急剧加速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的煤、石油产量呈现怎样相同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带来这种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和特点。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