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是历史的缩影,方寸之间,融入历史千年风云。下列一组邮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完善的政治制度
B. 友好的和平往来
C. 和睦的民族关系
D. 灿烂辉煌的文化
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
材料一: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举行示威活动。
(1)材料一中哪一句口号最能完整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时间 | 5月大事记 |
4日 | 北京大学等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示威游行,遭到军警镇压 |
8日 | 总统要求审判学生,整顿学风 |
9日 | 蔡元培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 |
10日 | 32名学生受审 |
14日 | 政府命令武力镇压学生活动 |
19日 | 北京所有大专学校的学生开始罢课 |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中学生斗争的两种主要方式。
材料三: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3)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材料三中“起点”指什么?
材料四: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
(4)作为青年学生,你觉得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中国梦”是中国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沉沦与抗争,奋斗与崛起,无数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1)概括材料一中李鸿章的主张?并分析其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和材料一李鸿章主张有何异同?
材料三: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3)材料三中的这场“革命”指导思想是什么?阅读材料,概括指出这场革命使中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4)材料四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
(5)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不断学习,探索救国道路,这一阶段学习西方体现了一种怎样的规律?
船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
(侵略之船)
图一
材料一:图一是1840年英国的兵船。这些兵船穿越茫茫大海撞开了中国的大门。它载着侵略者的贪婪,也带来了中国人民的灾难。清政府这艘古老之船开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1)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自强之船)
图二
材料二:图二“黄鹄”号
(2)这是中国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它见证了中国的一场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是哪个阶级领导的?
最终结果怎样?标志是什么?
(革命之船)
图三
材料三:1921年中国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图三)开始起航,宣告一个伟大巨人的诞生,中国从此走向光明!
(3)嘉兴南湖上诞生伟大巨人指什么事件?她的诞生有什么历史意义?
(胜利之船)
图四
材料四:图四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
(4)图四这艘船见证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共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A.自强求富
B.抗日救亡
C.人民解放
D.民主科学
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说明( )
A.清政府已实现教育普及
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新式教育遭到学子反对
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