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加快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因素有哪些?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与第一次合作在目的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企图恢复抗战前“一党专制,一人独裁”的局面,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较量。但是国民党始终不承认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随后,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推翻了国民党的独裁统治,赢得了执政党的合法地位,领导人民当家做主。
(2)材料二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三年的军事较量”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哪一军事行动?从材料看,通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的特点。
(4)通过对以上材料和问题的探究,请你写出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中得到的启示。
中国革命壮观而辉煌,一个个神奇而真实的故事,充满了智慧,扭转了革命形势,使革命成功成为现实。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走了整整28年。“日出东方”“军旗升起”“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赴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朽的历史功绩。
(1)材料一中与“军旗升起”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尊重苏联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但不迷信苏联的经验,……他建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这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观点、新思想。
——据蔚力《〈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内容概要》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毛泽东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开始探索这条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三 陈云在1935年10月15日向共产国际报告遵义会议情况时就说:“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与此同时,在长征途中和毛泽东一起劈波斩浪的一批领袖人物,也在这危难时刻的风头浪尖上经受了锤炼。”
——蒋健农《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纠正了什么错误?这次会议具有怎样的标志性意义?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军事胜利,请举出一例。
材料四 如下图
(4)材料四的图片反映的会议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5)从上述中国革命和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尝试过种种改造的方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据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曾回忆道:“以前我们也曾想过最终方案可能不会太好,但却不曾料到结果竟是如此之惨。”中国人民彻底清醒地认识到“公理难伸,强权未已”,爱国风暴汹涌而至。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钟轩理《五四精神与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救国之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公车上书”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3)材料三中的“结果竟是如此之惨”指的是什么?由此而引发的“爱国风暴”以什么人为先锋“汹涌而至”?根据材料四,阐明五四运动的时代价值。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时代使命。
(5)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认识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进程。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 鲁迅——《狂人日记》
B.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 茅盾——《愚公移山》
D.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
A. 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 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 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 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