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土地法大纲》
材料二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老百姓们正是唱着这样的歌谣,推着小推车勇往直前冲向战场。
——《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三大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 民工(万人) | 挑子(副) | 担架(副) | 小车(辆) | 大车(辆) | 汽车(辆) | 牲畜(头) | 船只(只) | 粮食(万斤) |
辽沈战役 | 160 |
| 13800 |
| 6750 |
| 30000 |
| 7000 |
淮海战役 | 225 | 42400 | 73900 | 410900 | 3070 | 250 | 6300 | 13600 | 57000 |
平津战役 | 154 |
| 20000 | 20000 | 380000 |
| 1000000 |
| 31000 |
——《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文献的核心内容。
(2)概括材料二、三表达的主题思想。材料一与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等地被辟为通商口岸。莆仙地区首当其冲地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大规模入侵……使莆仙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和城区商品经济有了发展。
——摘编自《箭仙历史》编写组编《莆仙历史》
材料二: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这一词语本身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在19世纪60年代,用来指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这一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摘编自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州、厦门等地被辟为通商口岸”所依据的条约,并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对莆仙地区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自强运动”的名称,并分析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期”提出的口号,并概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运动开始,它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发展到6月3号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参加,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这场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1)材料中“运动”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小历认为,“该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下列对下图所示报纸理解正确的是
①创办于上海 ②成为同盟会的机关报
③由严复主持,号召变法 ④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A.①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有一段描述了钱老爷的大儿子剪去辫子引起全家震动的情节,后来政府规定全国男子限期剪去辫子。这一规定实施是在
A.清朝前期 B.清朝后期 C.中华民国建立后 D.新中国成立以后
出现如下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纺织业和面粉业的发展
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