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深深的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图一所代表的历史事件的影响是什么?图二和图三分别反映了哪两个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表现。

(3)请分别写出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给日军有力打击,使“日军深深陷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的例子。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 (2)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国民党: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共产党:百团大战。 【解析】 (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图一所代表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炸毁了沈阳北郊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局部侵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由此开始。图二和图三分别反映了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1937年7月7日,日本攻占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血腥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据统计遇害者达30万人以上。 (2)据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会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深深的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表现是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民族抗战开始,日本为了威逼南京政府投降,于1937年8月13日发动了八一三事变,蒋介石才决心抗战,8月中旬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的决议,把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给日军有力打击,使“日军深深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的例子如:国民党: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共产党:百团大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于8月3日,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为保卫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1938年6月至10月,抗日战争进入武汉会战阶段,1938年6月--1938年10月底的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半月,毙伤日军近四万人,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抗日战争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次战役。武汉会战中国民党军队英勇作战,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广州、武汉沦陷后,日军的兵力严重不足,抗日战争由此进入到相持阶段。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大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米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

材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效仿,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号)

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立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材料一中这场“持续了大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指什么?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对当时的中国起到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习“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有哪些重大的探索活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4)综上所述,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化的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1)请为以上历史事件拟一个主题。

(2)从上述大事年表中找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任意两个事件,并加以说明。

(3)以“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不平等条约”为题制作表格,内容包括条约名称、签订时间、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查看答案

艺术作品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真正面貌,下列作品所反映的主题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鲁迅《狂人日记》

B. 徐悲鸿《愚公移山》

C.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D.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讲究发型的理发业成为新兴的服务业这主要得益于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变法运动传播新思想

C.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D.民国政府强令男子剪辫子

 

查看答案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 民主共和    B. 民主科学    C. 实业救国    D. 变法图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