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数据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D.“包产到户”的实施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下面有关这次会议表述正确的有( )
①会议决定成立新中国 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③颁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 ④参加会议的代表全部为中国共产党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材料二:北魏时一位皇帝决心把都城迁到洛阳,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于是,公元493年,这位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一路上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到洛阳后不愿意继续前进了,于是这位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于是宣布定都洛阳,次年正式迁都。
材料三: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洛阳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皇帝指的是谁?
(2)根据材料一你能说出他为什么要迁都吗?
(3)根据材料二的故事,你有何感想?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孙权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如图
(1)材料一中的“操”和“天子”分别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2)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3)结合材料二图片,可看出三国之间的关系怎样?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材料二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这次禁令很严格,新币质量又高,盗铸无利可图,所以币制得到较长期的稳定。货币的统一,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是不可能的;而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获得一种经济上的保证。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创立了较为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秦亡汉兴后,继承和发展了秦朝的各种制度,并统治中国300多年。秦汉统一的政治格局为中国文化的大一统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使中国文化的基本类型得到确定。
——摘自王新婷等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货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这项措施对秦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在货币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措施与国力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秦汉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摘自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材料一中丝绸之路路线中的A、B两处填写完整。
(2)材料二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双向交流,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管辖设置的最高长官名称是什么?该设置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