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轮船招商局收购了美国旗昌轮船公司,之后,又在与英国太古、怡和等轮船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促使对方达成共同议定统一价格的协议。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A.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B.起到了抵制外资入侵的作用
C.巩固了清政府的统治 D.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天朝田亩制度》中的这些内容
A.使太平天国建立起政权组织 B.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实施
C.使全国土地得到了平均分配 D.有利于鼓舞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
1860年10月,一场大火在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烧了三天三夜,升腾的浓烟弥漫北京城上空,遮天蔽日,久久不散。这一场景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由此可见,鸦片战争
A.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B.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C.刺激了先进中国人睁眼看世界 D.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重要篇章。回眸其中一国的演变历程,感受历史变化的奥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时,俄国仍然是个内陆国家,与外界接触少,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盛行农奴制,既无贸易也无工厂,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俄国的第一个熔铁炉安装于1636年,而西欧早在1443年就有了。这导致了俄国军事力量薄弱,对加强专制统治和对外扩张极为不利。
——选自《图解欧洲文明史》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砍掉。”反农奴制斗争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平民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表达了农奴的利益和愿望。他们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建立革命组织。最终迫使沙皇政府让步。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法令和改革宣言,废除农奴制。
——《苏联史》
材料三:须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必经一番苦痛,必冒许多危险……新纪元的创造,也是一样的艰难……须知这种潮流,是只能迎,不可拒的。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材料四 俄国、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材料五 1928~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 项目 | 1928 | 1932 | 1937 |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生产总值 | 5 | 3 | 2 | 2 | 1 |
钢产量 | 5 | 5 | 4 | 3 | 2 |
电力 | 10 | 7 | 4 | 3 | 2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7世纪时俄国的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对农民存在怎样的矛盾心理?哪一社会阶层的什么活动“最终迫使沙皇政府让步”?亚历山大二世为了“防止俄国暴动”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对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17年的俄国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场革命的领导者是谁?“新纪元的创造”指的是什么?
(4)据材料四指出1913—1925年该国的粮食产量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21—1925年变化趋势的政策因素。
(5)材料五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一个国家兴衰的因素。
在时空环顾下定格历史事件,在纵向比对中领悟历史价值,在深度逻辑中发掘历史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是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者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了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来认识自己
——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在中世纪,笼罩人类意识的“共同的纱幕”指的是什么?“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指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请写出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从航行路线上看A所示航行路线与哪位航海家有关?图中哪条航行路线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学说正确性的。
(3)请写出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名称。该国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逐渐把“王权关进了制度的笼子”。1689年议会通过了哪份文件巩固其成果?该国以此法案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什么样的政治体制?
(4)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影响?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有何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