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对比下面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三幅图片反映内容的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分工和工具专门化培养出来的掌握某一专门技艺的工人,成为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另外,到17世纪中叶,伦敦已成为欧洲科学的中心。1662年,成立的英国皇家学会倡导科学家把兴趣集中于广泛的经济活动领域。
一一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再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一一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
(1)据材料一,概括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社会条件。
(2)据材料二,英国“新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并分析这种新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3)依据上述材料,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分析推动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两大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建立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集体不仅同农户保持着发包和承包的关系,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公有财产和公共提留。有的农村集体还统一规划农田基本建设,以及为承包农户统一提供其他的生产、生活服务项目,有统有分,统分结合。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先以“引进来”为主,以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我国“走山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层次。
材料三 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国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国标舞台上发挥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左宗棠评价《海国图志》说:“百余年来,中国承平,水陆战备少弛。适泰西火轮车、舟有成,英吉利遂蹈我之瑕……海上遂以多故。魏子(魏源)数以其说干当事,不应,退而著是书,其要旨以西人谈西事,言必有稽……所拟方略,非尽可行,而大端不能加也。书成,魏子殁,廿余载,事局如故……”。
材料二 梁启超把智慧和权利等同起来,认为智多应该权多,智缺自然不应有较多的权利。他认为:“故欲求一国自立,必使一国之人之智慧足可治一国之事,然后可。今日之中国,其大患总在民智不开。民智不开,人才不足,则人虽假我以权利,亦不能守也。”
材料三 日本福泽谕吉曾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魏源的思想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的主张。其对中国社会有何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的说法,中国近代最先向西方学习并开展的活动是什么?该事件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用示愈图的方式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北宋初年,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喜欢聚众讲学。嵩阳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中国最早传播儒家理学、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对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培养造就人才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重新兴起,西欧的教育和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中世纪的大学以“拥有比较大的自治权和普遍实行了开放办学”的特色,在城市的影响不断扩大。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动手绘制一个表格对古代中国和中古欧洲的教育进行分类总结。
(2)通过以上总结,你对古代教育的发展有什么认识?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的新人”的代表。1994年,他的72页笔记,即著名的《哈姆雷特》在伦敦以3080万美元的价格被出售。在这本手稿中,他思考天为什么是蓝的,山顶上为什么会有化石,他还预言了潜水艇和蒸汽机的发明。这表明文艺复兴
A.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 B.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促进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D.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