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6世纪是人与世界被发现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材料二:“美洲以及环绕非洲航路的发现,给兴起着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的贸易,交换工具以及一般商品的增加,给予了商业、航海业和工业一种空前未有的刺激,因而也就使崩毁着的封建社会里所产生的革命因素迅速地发展起来。”
(1)据材料一判断这场“变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兴起着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有何积极影响。
(3)列举材料一中的“巨人”和材料二中的“美洲以及环绕非洲航路的发现”者各一位。
说一说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什么优秀品质?
(4)材料一中所指的变革对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经济全球化
A.推动了世界贸易日益规范化 B.促进了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C.拉大了穷国与富国间的距离 D.有利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某班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纳赛尔”“纳米来比亚独立”“万隆会议”“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材料,据此判断,其探究主题可能是
A. 动荡的中东
B. 社会主义探索
C. 冷战中的对峙
D. 亚非拉的振兴
“1989年,一些东欧国家风波骤起、政坛剧变,苏共和苏联社会内部的激进派受到了强烈的启发,转向西方、抛弃社会主义的思潮在苏联社会达到高潮。”可见,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是
A.东欧剧变的冲击
B.苏共内部的分裂
C.社会改革的失败
D.两极格局的终结
“柏林墙先将德国一分为二,再将欧洲一分为二,最终将世界一分为二。”材料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苏联的对外战争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苏联人民的这一发现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斯大林模式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斯大林模式弊端已经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