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县以下又设乡、亭、里等基层社会组织。他通过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的设置,形成了一整套高度发达的中央管理体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管理地方的制度叫什么?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秦统一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政令的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障碍;币制的混乱状况也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面对存在的问题,政府急需为各行各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针对材料二所述的问题,秦政府制定的统一标准是什么?

材料三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3)材料三中的“上”是谁?他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郡县制;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小篆;圆形方孔钱 (3)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解析】 (1)分析材料一中“为了防止再次分裂,秦始皇从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出发,将全国分为数十个郡,郡下设县”可知,秦始皇在地方实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其目的是防止分裂加强中央集权。故第(1)问的答案是:郡县制;防止再次分裂、加强中央集权 (2)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于公元前221年发布“书同文”的诏令,规定以秦国小篆为统一书体。文字统一后,秦始皇废除战国时各国的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为文化、社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故第(2)问的答案是:小篆;圆形方孔钱 (3)分析材料三中“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可知这是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依据所学可知,这是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建议。故第(3)问的答案是: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 (4)分析材料四可知这是董仲舒的加强思想统治的建议,依据所学可知这个建议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第(4)问的答案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材料二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材料三 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通过变法逐渐强大起来,争霸战争更加频繁,诸侯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引起了许多争论,这天,一群学者就当前局势发表自己的看法。

A说:“从春秋以来,战争就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的,大家应反对一切战争,统治者应以‘仁政’治理天下。”

B说:“先生此言差矣,我们应互相关爱、反对战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的,对那些正义的战争应该支持,而侵略战争则应该反对。”

C说:“君主治理国家,不能空谈仁义,而应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取得了什么结果?

(2)材料二中的“卫鞅”指谁?文中反映了他的什么主张?这次变法对这个诸侯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3)听了材料三中这些人的言论,请你判断他们分别代表了哪家学派的观点。其中哪家思想对我国的影响最深远?

(4)通过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齐、秦两国的改革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π”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是(    )

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蔡伦

 

查看答案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西晋末年 D.东晋南朝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实行仁政 B.社会比较稳定

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

 

查看答案

三国时期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联系的国家是( )

A. 吴国 B. 蜀国 C. 秦国 D. 魏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