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历史需要总结) 材料一:日本海军司...

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历史需要总结)

材料一: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倍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123日。19天后丁汝昌自示,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1)材料一的这封信写于哪次战争期间?这次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签订了什么条约?从材料看,伊东祜亨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

材料二:从1895年至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精神。

﹣﹣摘自许知远著《醒来•10年的中国变革》

2)材料二中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了什么实际行动?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历史不容忘却)

材料三:19319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城。

﹣﹣摘编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3)材料三反映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的发生产生怎样的历史聪响?

材料四:2017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明确要求在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的抗战历史,进一步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行为……

﹣﹣摘编自人民网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十四年抗战”的起止时间,列举该时期中国抗战的史实两例。

(历史给人智慧)

材料五:央视主持人水均益说;“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我们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中日之间这种情感距离的存在,不利于两国,也不利于世界。

5)你对消除两国间的隔膜,拉近两国间的距离有何好的建议?

 

(1)①战争:甲午中日战争;②主要原因: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3)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4)1931﹣1945年;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 (5)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等。(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这封信写于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由“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可知,伊东佑亭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墨守陈规,不知变通。 (2)根据材料二“从1895年到1898年,中国对日本态度转变的戏剧性程度,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为类似,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压倒了简单的民族情绪。”中所述中国由“失败激起的学习欲望”后来转化成的实际行动是戊戌变法;这场行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等。 (3)根据材料三“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制造“柳条湖事件”,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下令将20万东北军撤出东北,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四年抗战是指1931~1945年;1938年日军进攻战略要地徐州,在李宗仁指挥下,双方在台儿庄地区展开激战,结果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为粉碎华北日军的全面进攻,打破其“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抗日战局更有利的发展,遏制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倾向,并影响全国抗战局势的好转。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共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消除两国间的隔膜,拉近两国间的距离建议:如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回顾党走过的90多年奋斗历程,我们无比的自豪。八年级某班开展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问题。

(中华大地现惊雷)

材料一:五月四日下午一时半,十几个学校的学生齐集天安门,人人手里拿着一面或两面白旗,上画写着“还我青岛”头可断青岛不可失”∷……第二天,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第三夭,上街演讲的学生达到五千多人,社会影响加大。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事件?引发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开天辟地写诗篇)

材料二:“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芇,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4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2)材料二诗中所说的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初次合作的壮举)

材料三:1926年周恩来召开独立团连级以上党员干部会议,指示他们,在战斗中,要起先锋和模范作用,要坚决地完成战斗仼务”。最后,周思来以“饮马长江”勉励大家,并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武汉见面”。

3)材料三描述的“战斗任务”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中的“独立团”起先锋和模范作用,坚决完成战斗任务”的事迹有哪些(列举一例)?

(武装反抗创军队)

材料四:如图

4)材料四中的图片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

(革命道路的抉择)

材料五:习近平在瞻仰某地革命烈士陵园时指出:“以这里为起点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从这里,中国革命才走向成功。行程万里,要不忘初心。”

5)材料五中的起点在哪个地方?“以这里为起点的道路”是什么?

(战略转移的行军)

材料六: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这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羸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未来。”

﹣﹣美国作家哈里森啸索尔茲伯里

6)材料六中所提到的行军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此次行军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此次行军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再度合作抵外侮)

材料七: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在中华民族而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四万万同胞,田结一致,同仇敌忾,用白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法西斯侵咯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在敌后战场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敌…中华儿女谱写了悲壮的抗战爱国诗篇。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7)依据材料七分析,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伟大胜利谱新篇)

材料八:

8)材料八第一幅图片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哪次战役?南京解放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什么?

(不忘初心展宏图)

材料九: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近70年的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斩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9)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具备哪些精神?

 

查看答案

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A. 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B. 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D.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查看答案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

A.齐白石﹣《愚公移山》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C.鲁迅﹣《狂人日记》 D.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查看答案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3年中,烟台各县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先后支援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准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以上信息表明了上述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A. 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 国民党统治腐败

C. 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支持

D. 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查看答案

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