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华民族在过去五千多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族在过去五千多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一)制度篇

材料一  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指出:中国两千年之政,秦政也。毛泽东也强调:百代皆行秦政制。

(1)材料一中的“秦政”理论基础是什么?秦的“政制”指的是什么?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探究二)经济篇

材料三  (公元前356年,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戮(lù)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3)商鞅变法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三又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经济思想?

(探究三)民族篇

材料四  宋元时期,民族冲突异常尖锐,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战争不断,但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

(4)元朝时期,民族融合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四总结宋元时期重要的时代标志(或特征)。

(探究四)感悟篇

(5)综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1)法家思想。中央集权制。 (2)政府主导,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 (3)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重视农业发展。 (4)回族的形成。农牧文化逐渐融合(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和议和中逐渐融合)。 (5)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学多思,勇于创新、实践。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施行严苛的刑罚,秦始皇还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秦政”建立的理论基础韩非的法家思想。秦的“政制”指的是中央集权制。 (2)依据材料“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知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基础。 (3)依据所学可知,从商鞅变法开始,我国开始确立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规定: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实际上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通过材料中的努力搞好农业,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一还体现了商鞅重视农业发展。 (4)依据所学可知,唐朝以来,有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方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各族长期杂居通婚,到元朝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标志着民族融合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宋元时期两个重要的时代标志是:农牧文化逐渐融合(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和议和中);频繁的中外交流(中外关系史上的极盛时代,出现空前的开放和交流的局面)。 (5)本题是开放型题目,考查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学多思,勇于创新、实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统一国家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

 

 

查看答案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强烈反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仍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1)丝绸之路开通于何时?结合材料一,说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价值?

 

查看答案

据《汉藏史集》记载:1264年,忽必烈派宣政院使前往西藏的萨斯迦,沿途清查户口、物产、道路等情况。这一记载说明了元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

 

查看答案

富弼在1040年给北宋仁宗的奏疏中说到“淮南、江南、荆南、湖北、两浙、福建、广南东西……伏思朝廷用度……尽出九道……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查看答案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为解决上述难题,他采取的措施是建立郡县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