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一场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20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200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了中国激进的社会变革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彻底性超越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方式
“冲击——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刺激——机遇——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 )
| 外部的冲击 | 中国的回应 |
A | 鸦片战争 | 开启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近代化运动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政权提出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清廷实施军事改革,知识界与民众展开救亡图存斗争 |
D | 八国联军侵华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A.A B.B C.C D.D
近代某学者在谈到清政府与列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说:“条款虽很多…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材料中的“为福”是指这些条约的签订( )
A.加快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B.加强中国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
C.有利于外国资金及技术的引进 D.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吴玉章在回忆录中沉痛地写道:“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亡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材料中的“亡国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瑷珲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89年,张之洞在呈给光绪帝的奏折中说:“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张之洞希望政府( )
A.禁止进口外国货物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学习西方改革变法 D.创办民用工业
在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冯桂芬等人认为,中国必须对各种先进器物“能造、能修、能用”,“始可自立于天下”,否则利器尽在他人之手,“适足取败而已”。这里,他们的核心主张是( )
A. 师夷长技 B. 维新变法 C. 民主革命 D. 民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