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是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列宁还看到,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国际范围来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饿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草命的胜利。

——摘编自陈之骅《纪念俄国十月革命90周年》

(1)材料中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材料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建国以后不仅顶住了西方国家的种种压力,而且抵制了苏联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强调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只能由本国人民自己来寻找、创造和决定,任何人都无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摘編自薛汉伟《中国率先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条件》

(2)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取得了哪些成就?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适合本国特点”的措施?

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推行以“民主化、新思维”为旗号的修正路线,非但没有革新苏共、给百姓带来真正的民主和人权,反而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成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霸权……俄罗斯社会逐渐认识到:借鉴他人经验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全盘照搬。有些东西对于他人是美酒,但对于自己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摘编自张树华《苏联解体与戈尔巴乔夫“民主社会主义”》

(3)材料中的“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4)综上所述你能从中得到哪些启迪?

 

(1)集团: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一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削弱;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成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措施: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事件:苏联解体。影响: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勇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要借鉴他人经验,但决不能全盘照搬。(答出其中两点,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指的是三国同盟、三国协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尖锐,分别形成了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根据材料“列宁对俄国的国情进行了具体分析。在列宁看来,俄国无产阶级分布相对集中,组织性和革命性较强,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成熟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列宁还看到,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国际范围来说,两个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在战争中互相厮杀,削弱了彼此的力量,使得饿国无产阶级有可能突破俄国这个帝国主义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取得革命的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有:俄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一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削弱;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环节。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们党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万隆会议圆满成功;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在政治方面采取的“适合本国特点”的措施是: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在经济方面采取的“适合本国特点”的措施是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彻底葬送了社会主义”指的是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发展,要从本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勇于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要借鉴他人经验,但决不能全盘照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图片往往能够定格历史的瞬间,弥足珍贵。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图2中的历史人物正在签署的历史文献是什么?该文献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

(3)图3中的历史场景发生在什么时间?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4)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什么?

 

查看答案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 次。后来,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A. 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方差距

B. 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

C.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D. 发展中国家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入

 

查看答案

“世界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是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的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对材料所述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冷战后美国一国主宰世界统治秩序 B.亚非拉国家已成为多极化的一极

C.冷战后世界格局朝多极化趋势发展 D.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查看答案

罗斯福上台后不久,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不到两年,联邦最高法院却裁定该法案违宪。由此可见,对该法案的不同处理是基于美国

A.社会环境发生变化 B.政治体制得到完善

C.权力制衡逐步强化 D.社会性质日渐转变

 

查看答案

列宁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著作。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这本书”是指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共产党宣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