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

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它”是指(  )

A.鸦片战争 B.抗日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解放战争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平型关大捷发生于(   )

A.1931年9月 B.1932年9月 C.1935年9月 D.1937年9月

 

查看答案

冼星海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写呼声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黄河大合唱》

C.《毕业歌》        D.《铁蹄下的歌女》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1)材料中的“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请举出一例中国抵制鸦片走私的代表性事例。

(2)由于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磅。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

——1860年英国《泰晤士报》

(3)材料二中所提到的事情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该事件中的劫掠者是谁?

材料三  从前我们只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的回忆文章

(4)材料中“订得那样苛刻”的条约指什么?该条约内容与以往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明显的不同是什么?

(5)面对侵略与灾难,中华民族不怕牺牲,民族之魂在血雨腥风中重塑。请你写出一位在“被东方的小国打败”的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

材料四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复兴之路》解说词

(6)材料所述的“国耻”是由哪次侵略战争造成?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

(7)综合上述问题和材料,你有何感想?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并举出国共这次合作期间取得的革命成果一例。

(2)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哪一事件又基本结束了这种分裂对抗局面?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说说此次国共合作有何重大影响。

(4)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

(5)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影响国共两党关系的因素是什么?

(6)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查看答案

探寻复兴之路,铸造新的辉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陈旭麓先生提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材料二  “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议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的主要主张。

材料三  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接下来……最切实的举措,就是发展实业,改善民生。

(3)材料三中的“两个主义”指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何当时孙中山认为“三民主义中的两个主义已经实现”?

材料四  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918年至1919年元旦且,李大钊先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开始向国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改编自岳麓版历史教材八上

(5)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8年后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新的发展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基本特点。

(7)对于我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你有何感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