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如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
材料二: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材料三: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我革”“我变”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初步实现了他的哪些理想目标?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位人物的活动的认识或留给你的启示。
观察《红军长征路线图》,将下列事件或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方框
A.长征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点
观察下图
(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所在地
B.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所在地
(2)据图指出,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显然存在两个层次:维新派在社会上层发起维新变法运动,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包括部分爱国士绅,则在社会下层掀起了反侵略反洋教的斗争。到戊戌变法失败,后者的斗争更勃然兴起,汇成了波澜壮阔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场运动,与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的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它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义和团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1900年,义和团迅速向北发展,越过保定进入北京,向东到达天津,卷入运动的群众多达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在全国引起热烈的响应。当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时,列强决定直接出兵镇压,并企图趁此机会瓜分中国。4月6日,英、美、德、法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两月以内,悉将义和团匪一律剿除”;5月30日至6月2日各国侵略军约400多人,以保护使馆为名,从天津乘火车陆续到北京,驻进各使馆。6月17日夜,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动进攻,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正式爆发了。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错误”;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未涉及”
(1)甲午战争后,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救亡图存斗争日益高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先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义和团斗争水平较低,没有自己的组织和口号,斗争目标不明确
(4)义和团从山东、直隶发展到京津地区后,遭到八国联军的镇压
(5)近代中国人民的伟大斗争,不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方面巨大变化的是( )
A.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B. 中山装成为那时最具特色的服装
C.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D. 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
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对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充满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