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以下...

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证古泽今—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文化展”。以下对“证古泽今”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②目前已经识别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 

③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④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来源于甲骨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D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证古泽今”强调考古发现对今天的重要影响。①项,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未体现对今天的影响,故错误;②项,目前已经识别的甲骨文有1500多字,题干未体现,故错误;③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体现了“证古泽今”与题意相符,故正确;④项,现代汉字的基本结构来源于甲骨文,体现了“证古泽今”与题意相符,故正确;所以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60年前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遗址,目前这里已发现中国最早的宫殿遗址、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作坊等。这一遗址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河南二里头夏都遗址

C.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D.陕西咸阳秦都遗址

 

查看答案

以下示意图说明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到20万年

B.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

C.化石是了解北京人特征的主要证据

D.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略小

 

查看答案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本应和睦共处。但近代以来,日本发动了跨度达几十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阅读下列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

——摘自《中国崛起策》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太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某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多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

——《光明日报》:《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日本第一次打断中国近代化尝试的“挑衅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这次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中日本侵略者对华发动的全面侵略以何年何事件为标志?举例说明材料中“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中的“某次战役”是指哪次战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所体现的民族精神有哪些?

 

查看答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诞生于南湖游湖,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您耀眼的光芒下,猛然睁开了双眼。

——选自歌曲《党在我心中》

材料二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建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茶陵等地,建立工农兵政府。各级政府没收土豪的一切土地,发动群众开展分田运动。边界建立了赤卫队、暴动队、独立团等地方武装。

——杨河《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史读本》

材料三  □□会议……让博古下了台,这样全党终于在毛主席的路线下团结起来,顺利完成了长征。

——陈毅《三年游击战争回忆》(——摘编)

材料四  美国《时代》周刊一直以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殊关注而受到世人注目。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的图像首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见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

(2)中国共产竞在革命道路上不断探索,据材料二归纳党在井冈山的革命举措。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会议前面的“口口”内应该填什么地点?这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阅读材料四,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主要状况。

 

查看答案

从19世纪中期开始,面对列强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解决之道,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蓰。售价既廉,行销愈广,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臣拟遴派绅商,在上海购买机器,设局仿造布匹,冀精分洋商之利。

——李鸿章《试办织布局折》(1862年)

材料二  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张之洞《筹设炼铁厂折》(1889年)

材料三  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是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侵略者,用物质的诱饵控制他们。……地方有位高级官员赞成和平的外交政策,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李鸿章在后半生尽量维护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对外贸易方面面临着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李鸿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据材料一、二,谈谈洋务派如何看待“求富”与“求强”的关系?列举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创办的民用企业两例。

(3)材料三中改革派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其主要意图是什么?

(4)你认为改革派的指导思想有何局限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