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
材料一 炎黄是(他们所处)时代精神的象征。炎帝是种植五谷的农耕文化的象征,黄帝则是垂衣裳而治天下的礼制文明的象征,二者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质点。
——摘编自周洪《论炎黄学的学术定位、研究对象与构建原则》
(1)依据材料一,以下能印证炎黄时代精神的是。(填序号)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国在战争压力下,围绕“耕与战”的目标实施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国家集权能力,是各国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集权能力强,行政效率高,存活几率就大;反之,被吞并的几率就大
——摘编自李学勤《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
(2)依据材料二,概括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主要目的。列举商鞅变法中实现这些目的的措施。
材料三
| 访问唐朝的国家 | 日本遣唐使 | 新罗籍官员 | 在唐传播的外来宗教 |
数量 | 70余个 | 最多的一次651人 | 23人 | 4种 |
唐朝的对外政策 | 长安设有外交机构鸿胪寺和接待部门礼宾院等,允许留学生在国子监等一流学校读书,特设“宾贡进士”。佛教、大秦景教等可以在唐设寺传教 |
——摘编自葛承雍《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材料四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昭示了一种伦理观:一是对个人自主自立的强调,二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这种伦理观能充分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通过个人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以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为社会造福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五 哥伦布是撬动新时代的开启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一天,那时的孩子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障碍和隔离的世界。而这些孩子们当了祖父母的时候,来自非洲的奴隶在美洲开采着销往中国的银矿,宏大的贸易网首次将两个半球连接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玉米来到了非洲,大黄和桉树走向了欧洲
——摘编自曼思《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
(4)依据材料四,概括“伦理观”的核心内容。依据材料五,分析为什么说哥伦布是“新时代的开启者”。
(5)说明材料四中的“伦理观”和材料五中的“新时代”开启的联系。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各项举措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西周和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指出从西周到秦朝,中央对地方管理变化的趋势。
材料二 唐朝在中央设立政事堂,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都是宰相,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所以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宰相设置的特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用明清时期的一项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材料三 唐朝至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唐朝 | 道—州(府)—县 |
北宋 | 路—州(府)—县 |
元朝 | 省—路—府—州—县 |
明朝 | 布政司(省)—府—州—县 |
清朝 | 省—府—州—县 |
材料四 秦汉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基本按山川地形的状况来设置,虽然方便统治,但也利于割据者据险称雄,对抗中央。元朝统治者在行省的置划上打破了自然疆界,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极力不使某一地区成为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在边远地区直接设官管理,建立与内地类似的行政区,加强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
——摘编自吕建中《世界古代的行省制度》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说出行省设置的意义。
材料五 朱元璋称颂孔子为“万世帝王之师”,说“四书五经如五谷,家家不可缺”,规定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等。朱元璋命人删去《孟子》中不合己意者85条,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等,编成《孟子节文》,作为诸生学习的根据,删去的部分不准学习
——摘编自安震《千秋兴亡:明》
(4)依据材料五,分析朱元璋推崇儒学和删减《孟子》的做法是否矛盾并解释理由。
进入现代以来,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以下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②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③联合国成立 ④万隆会议召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一位同学用教材进行“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复习,其中“亚非拉国家新发展”这一内容应包括的知识点是
A.玻利瓦尔领导南美独立斗争
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C.苏联的发展与赫鲁晓夫改革
D.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20世纪中期以后国际关系格局不断变更调整。以下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①杜鲁门主义出台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苏联解体 ④两极格局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二战后,德国首都柏林形势发生变化(见如图)的历史背景是
A.二战爆发 B.美苏“冷战” C.欧盟成立 D.东欧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