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1日,某城贴满了告示,上面写道:“今奉军政府令,告我国民知之:凡我义师到处,尔等不用猜疑。…建立中华民国,同胞其毋差池!”这座城市是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武汉
美国女学生玛丽在翻阅家族相册时发现一张祖父身着军装坐在北京紫禁城龙椅上的照片,这张照片最有可能拍摄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1895年以前的士人们尤其是大儒、甚至沿海士大夫对西学还有一种普遍的漠视,但是在1895年以后开始有了极大的转变。”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
B.沙俄趁火打劫并抢占了大量的领士
C.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D.八国联军侵华加深半殖民地化程度
有人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如图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信息是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C.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D.武昌起义推翻清朝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出自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中华文明之脉的载体
文字的起源
材料一 文字发明以前的口头知识不利于传播和积累,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刻符号)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传说文字起源于仓颉造字……从历史的角度看,汉字系统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发明的,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被认为是汉字的创造者。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组成果集《我们的文字》
(1)依据材料一,从文字起源传说中,提取较为可信的历史信息。
文字的演变
材料二
(2)请你参考“木”字的演变特点,写出A、B两处对应的汉字。通过体验,你认为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存在怎样的联系?
文字的载体
材料三
| 考古学家在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和敦煌等地多次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但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蔡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扩大造纸原料,使纸的质量和产量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使用纸作为书写材料至迟出现在什么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的意义。
文字的力量
材料四 汉字是中华各民族各地区共同使用的交流工具。汉字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对几千年的中国政治等方面的贡献值得引起高度关注……如果没有一种通行的文字,中央政令不能通行全国,中国将分成多个国家……我国是多民族统一的大国……我们这个综合国力来自多民族的统一大国,汉字是不可缺少的联系纽带。
——任继愈《汉字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
(4)阅读材料四,在秦统一全国后,秦朝“通行的文字”是什么?并依据材料,分析文字统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