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海上屡受列强侵扰。增强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益,寄托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世代夙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4年11月,总理衙门大臣奕䜣等人拉开了第一次海防议的序幕。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已面对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指出中国海防的重点为“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主张“防敌兵沿海登岸,是外海水师铁甲船与守口大炮铁船的重任”。他分析了福建、上海二局造船的情况,认为“派中国学生、工匠赴国外学习是当务之急”。
——摘编自孙占元《论清政府筹办海防》
材料二 孙中山说:“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太平洋之门户权。人方以我为争(意为:别国以我国为争夺瓜分的对象),岂置之不知不问。”孙中山面对旧中国的形势,从民族存亡和民生的角度关注海洋,在《实业计划自序》中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摘编自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下卷)
材料三 毛泽东……不仅从保卫海防、防御外敌海上入侵和国家统一安全的角度考虑海军建设问题,还从“保障海道运输安全”的角度,考虑了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新时期国际海洋斗争的经验与教训,着眼于维护我国海洋安全,开发丰富的海洋资源,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邓文金《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已受到哪些“强敌”的侵扰,并归纳李鸿章为加强海防提出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关注海洋的视角,并概括其海权思想。
(3)根据材料三,简述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人对海洋认识的变化及其意义。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海防建设的建议。
问世于全面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经历71天的民间征集,在1000多首作品中脱颖而出,1949年成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这体现了新中国
A.对既往历史与民意的尊重 B.取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追求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D.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
中国共产党为适应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土地政策进行过多次调整。《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这提出于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转折”的主要标志是
A.第三次长沙会战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与解放南京
1946年10月10日,梁漱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去上海见周恩来。次日坐夜车回南京,下车翻开报纸,发现“国军已拿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军队整编问题尚未解决 B.国民党在舆论上获得主动权
C.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D.国民党公然违背“双十协定”
如图为毛泽东参加某次大会的代表证,在本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的报告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论持久战》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D.《论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