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A. 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
A. 严禁贪污
B. 颁布均田令
C. 迁都洛阳
D. 实行汉化政策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旧时西周分封制被中央集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是
A. 夏朝
B. 秦朝
C. 汉朝
D. 唐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好象是在其内部深处正酝酿着巨大变化的一潭积水,鸦片战争则是投入了一块大石,由此不可避免地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第一个条约的订立并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倒是一系列的难以预测的事件的开始。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摘编自仲富兰《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等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第一个条约”是指哪个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促使中国自然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1、图2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次运动的内容?该运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什么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发展变化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中国近代的教育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下面有关近代教育的场景描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李鸿章见证了京师同文馆的创建
B.康有为、梁启超参加过科举考试
C.陈独秀参与了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D.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发表演讲
1945年8月29日,重庆《大公报》社评:昨天下午三点多,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毫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毛泽东到重庆的目的是
A.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
B.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强加给国民党
C.为了尽可能争取和平
D.回见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