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局面开始于( )
A. 黄帝 B. 禹 C. 启 D. 尧
通过对半坡人生产、生活的考古研究,发现半坡文化具有中华文明的某些特征。下列房屋复原图和出土文物中,能体现半坡文化特征的是
A. B.
C. D.
火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它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获知北京人会使用火是通过
A.神话传说
B.遗物遗骨
C.大胆想象
D.历史文献
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请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 (成语分类——感受传统文化)
(1)成语典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请将下面的成语典故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只填序号))
①三顾茅庐 ②草木皆兵 ③风声鹤唳 ④草船借箭 ⑤诸葛亮借东风 ⑥投鞭断流
出处 | 相关成语典故 |
《三国演义》 |
|
淝水之战 |
|
任务二 (运用年代尺——形成时空观念)
(2)根据下面年代尺上西汉建立到灭亡的时间,计算西汉存在了____年。
(3)公元纪年法规定:每100年是一个“世纪”,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
比如:西晋的建立可以表述为:西晋建立于3世纪60年代。那么北魏统一北方是在_______世纪_______年代。
在年代尺上统一过北方的政权有哪些?)(至少写出三个)
任务三 (评价人物——提升史证意识)
(4)“秦皇汉武”是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请你结合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措施,说明他是如何巩固大一统局面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某校历史兴趣班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收集材料,每人编辑一份手抄报。下面是李珍珍同学编写的手抄报。请你完成她设定的任务。
第一板块:图片展示民族交融
(1)前三幅图片反映了民族融合在哪两个方面的表现?
(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
(3)第四幅图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表现 D. 结果
第二板块:文字解析来龙去脉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族,他们出现在中原政治舞台上以后,骤然间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过程,纷纷离散聚合。不论南方还是北方,民族之间具有双向或多向的迁徙、对流,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即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的少数民族往内地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对后来隋唐建立具有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的各次民族大融合其实就是各少数民族逐步汉化,成为新的意义上的汉人的过程!而其本身的文化只是在某些方面,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原先的汉文化。民族融合使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这种融合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产生的根源。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加快的因素是什么?该时期民族融合有什么特点?它对隋唐建立起了什么作用?
(5)民族融合最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经济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材料三 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糸,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材料四 当时的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手工业也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紫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材料三、四均摘编自统编七年级(上)教科书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功能。
(2)材料二中张骞“凿空”西域展现了怎样的精神品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呢?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4)分析材料四中江南经济繁荣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进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