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下列属于两河流域文明成就的是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汉谟拉比法典》 D.四大发明
典型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重大制度等是组成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因素。为了掌握这些历史知识,张老师设计了以下探究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图解历史事件)
(1)观察上述地图,结合史实说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简述淝水之战的背景及影响。
任务二(阐释古代制度)
A、尧→舜→禹
B、周天子一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C、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郡→县
(2)三幅简易图均反映的是古代制度。A制度有何特点?B制度的实行产生了什么作用?请你具体解释C制度。
任务三(解析历史现象)
(3)下边材料在哪几个角度叙述了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有何意义?
①内迁人民学习汉族农业技艺、从事农产;汉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③“胡”“汉”观念逐渐淡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④汉语的使用;西北民族的乐器受汉族人民欢迎。
任务四(解读重大改革)
①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②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4)据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改革·前行”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短文。
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杰出的贡献。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5世纪东西方社会几乎同时诞生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先哲。其中一个人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一个人在爱琴海边思考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的问题。
——摘自《千年一叹》
(1)“在黄河边思考”的是我国春秋时期哪位大思想家?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2)两幅图示反映的内容与泰始皇有何关系?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解决。
——吕思勉《中国通史》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四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古往今来,经济发展都是社会进步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原始农业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材料二 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如让士兵还乡务农、把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増加农业劳动力。还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人民致力于农业生产。汊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武帝也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还亲自到现场命令随从官员堵住黃河决口,止住水患。
材料三 东汉时,南方有些地方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期,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政府也很重视牛耕,一再下令禁止杀牛。自东吴起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整个长江流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经济带,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缓慢形成了鲜明对比。经过东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在南方出现了像建康(今南京)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
(1)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在哪个方面的表现?从材料中看出,该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是靠什么推动的?(具体解释)
(2)据材料二,简析汉初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汉时什么工具的发明提高了播种速度?
(3)据材料三,归纳中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
(4)综上所述,概括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理清历史线索,明确时代特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的主要任务。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相关问题。
(1)(观察年代尺)写出A所指朝代;在内填上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2)(读思维导图)写出结束分裂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和实现北方统一的朝代。并指出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3)(制作名片)在下列图片中任选一例,给相关历史人、物制作卡片。(内容可涉及:姓名或物名、相关作者、所处时代、主要贡献或内容、地位或评价等)
中国古代有一位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这位科学家是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钟繇 D.顾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