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开展“人文陕西”主题研学活动。
(研学概览)
材料一 陕西区域范围及参观地点示意图
图注:①半坡遗址博物馆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③茂陵博物馆(汉武帝)
(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中的参观地点所反映的史实按先后排序。(填写序号)
→ →
(研学考察)
(半坡遗址博物馆)
材料二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屋共有三十六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最小的只有12—20平方米,可能是一般氏族成员的居处。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半坡村落遗址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说出半坡遗址的布局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材料三
|
|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 | 秦兵马俑至少有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桔黄、黑白、赭等十几种颜色,而且早在1988年出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就已经多处提到了兵马俑为彩绘的这一事实。 |
(3)依据材料三,从历史学价值、军事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看法。
(茂陵博物馆(汉武帝))
材料四 霍去病墓陪葬茂陵(汉武帝陵墓)。霍去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瞟骑将军冠军侯,死时仅24岁。为了纪念霍去病,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外形如祁连山的墓,并在神道两侧安置许多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对霍去病如此重视的原因。
(研学汇报)
材料五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件文物(“鎏金铜蚕”除外),仿照示例,加以介绍。
答题示例:鎏金铜蚕这件汉代文物反映出当时政府对养蚕业的重视,这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为丝织品远销欧洲提供基础。
(6)“人文陕西”主题研学活动内容丰富,请你向父母说说研学的收获。答题要求:收获紧扣主题;表述要有史实。
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知识卡1:朝代更替示意图
知识卡2:重点知识梳理
(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中的知识卡填写完整。分析该时期的时代特征。
A. B. C. D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摘自司马迁《史记》(译文)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沈约《宋书》
(2)依据材料二,说出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不同看法。
观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摘编自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3)依据材料三,选取一个你支持的观点加以概括并说明支持理由。
材料四 我国半封闭型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了多内聚、慎外迁、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近五千年来气候从暖湿走向干冷和气温总体下降的趋势,使南方少数民族更易于做出据守故土的选择,也给农耕经济区的汉族王朝南向扩张提供了条件,并迫使北方少数民族以各种形式南迁寻求新的生存之路,从而强化了他们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民族的迁徙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途径。
——摘编自陈育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的核心内涵》
(4)依据材料四,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
①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受内陆地理环境影响。
②受气候和气温影响,南北方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南迁寻求新生存之路。
③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途径是民族的迁徙流动。
探寻丝绸之路。
材料一 丝绸之路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完成填空。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古罗马在汉代被称为 。西汉时,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历史事件是 。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完成填空。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向东:到达朝鲜、日本。向西: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 A 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 B 南端和斯里兰卡。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这条航线被称为“ C ”。
材料三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节选)
(3)依据材料三,列举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外传和输入的文明成果。
外传的文明成果有: 输入的文明成果有: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改革·发展·统一
材料一 商鞅变法内容
(1)将材料一中的变法内容填入下表。(填写序号)分析商鞅变法的作用。
类别 | 变法内容 |
政治 |
|
经济 |
|
军事 |
|
材料二 秦朝形势图
(2)依据材料二,分别说出长城的东西起止点。分析长城的作用。
材料三
——节选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目录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两度回光返照”带来的问题。对比封建制说明郡县制具有的优势。
材料四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相关史事选摘
秦始皇为表示皇帝的独尊地位,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这些规定被历代王朝沿用。 | 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刚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表明不接受献礼。对修建他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 | 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他做官的时间不长,后回家著书讲学,但国家遇到重大的事情,皇帝仍向他请教。 |
①创建制 | ②出现的治世局面: | ③提出建议:“,” |
(4)依据材料四,完成填空。说出三则相关史事内容的共同点。
分析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盘庚迁殷——商朝衰落 B.私学兴起——诸侯争霸
C.刘秀改革——光武中兴 D.官渡之战——三国鼎立
下列历史人物与其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贾思勰——《齐民要术》 B.蔡伦——“书圣”
C.顾恺之——《兰亭集序》 D.王羲之——“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