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中国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人类最...

中国与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人类最早居住的地区

B.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字

C.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D.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

 

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主要是因为这四个国家较早地建立了奴隶制国家,C符合题意;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的人类是非洲南方古猿,A不符合题意;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的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文字的创造不是四大文明古国来源的主要原因,B不符合题意;对世界文化贡献最大表述与史实不符,D不符合题意。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什么人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赛会

A.印度人 B.埃及人

C.希腊人 D.苏美尔人

 

查看答案

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中,哪几个等级是受压迫的

①婆罗门

②吠舍

③刹帝利

④首陀罗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两河流域是指哪两条河?

①尼罗河

②幼发拉底河

③底格里斯河

④黄河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查看答案

某中学开展“人文陕西”主题研学活动。

(研学概览)

材料一  陕西区域范围及参观地点示意图

图注:①半坡遗址博物馆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③茂陵博物馆(汉武帝)

(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中的参观地点所反映的史实按先后排序。(填写序号)

                       

(研学考察)

(半坡遗址博物馆)

材料二  半坡村遗址在西安的东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村落遗址。遗址略呈椭圆形,北面为氏族墓地,南面为居住区,东北面为陶器窑场。居住区内的房屋共有三十六座,分为两片,都有一定的布局,房屋有大有小,大的面积达160平方米左右,两片各有一间,可能是氏族或部落首长的住室或议事集会场所;最小的只有12—20平方米,可能是一般氏族成员的居处。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半坡村落遗址示意图

(2)依据材料二,说出半坡遗址的布局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的原因。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材料三 

 

 

 

 

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

秦兵马俑至少有朱红、枣红、紫红、粉红、深绿、粉绿、粉紫、粉蓝、中黄、桔黄、黑白、赭等十几种颜色,而且早在1988年出版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就已经多处提到了兵马俑为彩绘的这一事实。

 

 

(3)依据材料三,从历史学价值、军事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看法。

(茂陵博物馆(汉武帝))

材料四  霍去病墓陪葬茂陵(汉武帝陵墓)。霍去病因功高封为大司马瞟骑将军冠军侯,死时仅24岁。为了纪念霍去病,汉武帝特为他修建了外形如祁连山的墓,并在神道两侧安置许多大型石刻,其中尤以“马踏匈奴”最为著名。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武帝对霍去病如此重视的原因。

(研学汇报)

材料五 

(5)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任选一件文物(“鎏金铜蚕”除外),仿照示例,加以介绍。

答题示例:鎏金铜蚕这件汉代文物反映出当时政府对养蚕业的重视,这为丝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为丝织品远销欧洲提供基础。

(6)“人文陕西”主题研学活动内容丰富,请你向父母说说研学的收获。答题要求:收获紧扣主题;表述要有史实。

 

查看答案

魏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知识卡1:朝代更替示意图

知识卡2:重点知识梳理

(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中的知识卡填写完整。分析该时期的时代特征。

A.        B.        C.        D       

材料二  (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摘自司马迁《史记》(译文)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沈约《宋书》

(2)依据材料二,说出江南地区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不同看法。

观点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摘编自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3)依据材料三,选取一个你支持的观点加以概括并说明支持理由。

材料四  我国半封闭型的内陆地理环境,使中华民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形成了多内聚、慎外迁、各民族相互依存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近五千年来气候从暖湿走向干冷和气温总体下降的趋势,使南方少数民族更易于做出据守故土的选择,也给农耕经济区的汉族王朝南向扩张提供了条件,并迫使北方少数民族以各种形式南迁寻求新的生存之路,从而强化了他们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民族的迁徙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途径。

——摘编自陈育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的核心内涵》

(4)依据材料四,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

①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受内陆地理环境影响。

②受气候和气温影响,南北方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南迁寻求新生存之路。

③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途径是民族的迁徙流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