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围,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围,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向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创办的企业有何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

材料四  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李大钊《青春》(发表于1916年的《新青年》杂志)

3)材料四中《新青年》杂志是哪一运动的主要阵地?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宣传的思想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4)根据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之路经历了怎样具体的转变?

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探索过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19世纪60年代:军事企业 ;19世纪70年代:民用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4)中国的近代化之路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继而学习西方的制度,最后转向思想的探索。 (5)国家的繁荣发展要与时俱进,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要坚持改革,要坚持先进思想的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解析】 (1)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60年代洋务派创办军事企业;70年代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器物探索之路指的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据材料二“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戊戌变法,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据材料“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革命”是辛亥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因此说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新文化运动开始,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主要阵地是《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以“民主”与“科学”为口号。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新形势的出现,他们开始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的统治。戊戌变法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以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因此说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经历是:由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变为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最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5)综合上述材料,近代化探索过程给了我们的启示有国家的繁荣发展要与时俱进,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要坚持改革,要坚持先进思想的领导;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春,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等写成1800字的《上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18省在京参加完乙未科进士会试、等等发榜的举人响应,1200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18省举人与数千市民会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材料二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和约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

材料三  美国合众社战地记者爱博斯坦赴台儿庄前线,他在1939年出版的《人民之战》中记载:他去台儿庄之前,由个10岁的中国男孩被日军胁迫到中国守军阵地侦查,在随后的炮击中,中国守军都很困惑,日军向空旷的原野上倾洒了那么多的炮弹,为什么?原来这名10岁孩童向日军汇报时,故意颠倒了中国守军的方位……..

1)联系时代背景,说说材料一中“拒和”具体指什么。材料二所述“拒绝和约签字”中的“和约”指的是哪个“和约”?

2)综合材料一、二,说说两次运动的目的有何相似之处。

3)从以上三则材料所述史实中,你能得到怎样的历史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革命中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不懂得掌握政权和武装的重要性……“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  《中国共产党史》第一卷(上),中共党史出版社

1)材料一是对哪次革命历程的总结?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材料二 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深深地陷入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当时中国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到“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查看答案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指的是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查看答案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查看答案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可知他强调的是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工业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