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

材料一  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

A:“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君日记》(日)

B:《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渡边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还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焰动反日。”

C: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D:一位当时在南京的美国传教士说:“12月13日,一个中国人曾来我们的难民营寻求庇护,两天后他与其他人回到自己的村庄寻找一点米粮,正好碰上几个日军士兵在搜索中国土兵,他们说这个青年农民是个兵,所以应该处决,试图以军刀砍下他的头,但是他的又高又厚的棉袍衣领减弱了若干刀力,日本人留下他慢慢去死,这个农民在1938年元且死亡。”

材料二 

请回答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0月9日宣布将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世界记忆录》,你认为材料一中的那些史料可作为第一手史料入选?(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材料),材料一中的A、B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向世人简述南京大屠杀。(字数在120字以内)

(3)面对日本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据材料二的图片归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三个原因。

 

(1)A、C、D;持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 (2)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一事件最能体现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暴行。 (3)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际社会的援助等。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即直接史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他实物等。故材料一中的ACD史料可作为第一手史料入选;第二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持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 (2)开放性题目,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一事件最能体现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暴行。 (3)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国际社会的援助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提升学科素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标。时空观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学科核心的素养,阅读下列有关时空观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年代尺的信息,写出“日出东方”、“力挽狂澜”“灯塔指引”所指代的历史事件。“星火燎原”这一事件开创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请写出年代尺所表示的主题。

(2)材料二中的图一的“·”所示城市分别是通过哪两个不平等条约开放为通商口岸的?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两个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变化?根据图二写出长征的出发地A和三大主力会师B的地点。

 

查看答案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甚至进入到了京城和各省,表面上打着和好的旗号,暗地里怀着吞并中国的野心,一国生事,诸国构端,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1867年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大清国的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纽约时报》

材料三  戊戌变法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转出一个全新的社会类型,将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国改造成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使国家步入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过程》

材料四  自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个对抗和失败交错的过程。多次失败导致了屈服;多次对抗又表现了通来之势面前的不甘屈服。……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五  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与“皇帝倒了”相提并论的是“子割了”…鲁迅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辩子而自由自在……辫子比皇帝更直接地使每个普通老百姓感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六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共终于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指的是什么?面对这变局,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纽约时报》报道的是什么事件?它说明了什么运动的失败?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新的社会类型”的含义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5)分析材料五中“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的含义,并从材料五中找出与此相近的内容,请用一句话概述领导了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6)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六中“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请写出三年的军事较量”中的三大战役名称。

 

查看答案

根据下表的具体内容,表格中划线处应填写

主题:晚清时期的__________

1.洋务运动中新式学堂与海外留学

2.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3.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4.清末新政时期政府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A.教育近代化五程

B.新闻出版业

C.社会习俗的演变

D.海外留学教育

 

查看答案

《部分抗战歌曲创作时间表》

 

创作时间

抗战歌曲代表

1931年﹣1935年

《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1937年

《松花江上》

1937年﹣1945年

《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

 

 

据上表,这些抗战歌曲的创作旨在

A. 宣扬民族英雄的事迹

B. 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

C. 宣传中共的抗目方针

D. 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

 

查看答案

张老师在讲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时,按发展阶段设计了四个标题:“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主要是因为

A.洋务运动 B.国民政府支持

C.社会移风易俗 D.第一次世界大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