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下列哪一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原始居民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如图是根据某一远古人类的头盖骨化石复原而成的头像。此远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地区屡受灾荒
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民族改姓达一百多。
材料三 “太和改革”由孝文帝亲自设计和主导,基本上取得了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先进文化、制度对落后文化和制度的取代:另一方面,孝文帝本人的改革意志和决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改革面临保守派阻挠和挑战的时刻,孝文帝始终坚定改革方向不动摇,对破坏改革的势力进行强有力打击,扫除改革障碍,同时他还注意选贤任能,培养改革中坚力量,推动改革持续不断向前迈进。
——摘编自《北京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魏迁都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孝文帝都实行的哪些汉化措施?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这次改革有何影响?
(3)根据材料三,谈一谈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教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住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初 科书
(1)材料一中“官渡一战”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曹操完成局部统一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哪战役奠定了材料二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在哪里建立了政权?
(3)根据材料,用你喜欢的方式画出三国鼎立局面的方位示意图。
材料一 “那时候,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牲畜奇缺,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乘牛车。大城市户口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二三。汉高祖路过一个县,先前有三万多户,现只剩下五千户,他还称道这个地方繁盛。”
材料二 西汉王朝到了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汉高祖把子弟分封到外地做诸侯王,目的是让他们镇守四海,拱卫天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诸侯王逐渐在封国内各自为政,不听天子诏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礼仪车驾,时刻图谋举兵夺取皇位。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何种状况?针对这一状况,汉高祖实行了一项怎样的政策?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得益于文帝景帝在位时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3)材料三反映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统治者是谁?他采取什么措施消除这一影响?此外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在思想上的具体措施又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废除古代帝王的礼制、法度),焚百家之言……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1)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在该制度中,皇权有何特点?太尉的职责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