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解析,回答问题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

材料解析,回答问题

中国是以农立国的世界文明古国。某校七年级同学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兴修水利工程)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都与战国时期秦国在岷江流域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关,它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是什么水利工程?是谁主持修建的?

(调整统治政策)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秦国富强起来。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次变法的内容?

(采用先进技术)

材料三: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出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哪些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1)都江堰;李冰。 (2)商鞅变法; (3)栽培、施肥、牛耕。(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 (1)由材料一中图一这个水利工程的示意图可知,这个水利工程是在岷江中修建的,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两部分,据此可判断出,这个水利工程指的应是都江堰。结合课本所学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类。 (2)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商君列传”、“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变法,变法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由材料三“人们还把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可知,东晋南朝时北方人口南迁,将北方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带到了南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材料二:如下图1,2,3所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秦王扫六合”完成于哪一年?“秦王”是谁?   

(2)据图1,图2,“秦王扫六合”后,为加强统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3)据图3反映的是秦朝开创的什么政治制度?  如何加强地方的管理?

 

查看答案

民族交融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交融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查看答案

现在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于是一些城里人,利用周末时间去农村亲自种地,这就是“城市农夫”一族,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种地的知识,你给他们推荐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神农本草经》 D.《九章算术》

 

查看答案

学习历史应注重时空概念.以下是某同学制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分别填的是

夏朝----→商朝----→(   )----→(    )----→秦朝----→汉朝

A.西周、东周 B.西周、战国 C.春秋、战国 D.西周、春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