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受特权)。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资治通鉴》

(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说的?这句话反映了哪家学派的思想?

(2)变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概况材料二反映了变法中哪些措施

(3)材料三,“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1)商鞅,法家 (2)秦孝公;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3)立信。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诚信待人。 【解析】 (1)此题考查商鞅的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点。“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说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法家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所以这句话反映了法家学派的思想。 (2)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3)此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点。材料三反映了“立木为信”的典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的目的是立信,让人们知道商鞅是讲信用的,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确保了新法的顺利实施。这一典故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要诚信待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境内,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与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朱熹为书院制定了学规,其中规定:“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白鹿洞书院学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此学派创始人是谁?

(2)这位创始人提出了什么治国主张?

 

查看答案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家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平等、互利、兼爱”。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儒家。

 

查看答案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新疆正式归属中央统辖。

 

查看答案

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查看答案

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意大利时指出:“中意两国处于古代丝绸之路的两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