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晚期,奴隶贸易给非洲社会带来的混乱升级了。欧洲人诱骗非洲一些部落用奴隶交换火药武器,得到新式武器的部落能够轻易地从周围手无寸铁的其他部落中猎取奴隶,再向欧洲人换取更多的武器,依靠武器迅速扩张。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奴隶贸易使欧洲奴隶贩子获得大量财富
B. 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部落之间的争斗
C. 奴隶贸易刺激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奴隶贸易为美洲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孤立状态,世界贸易的范围空前扩大,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该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 )
A.历史背景 B.必备条件 C.主要过程 D.重要影响
傅雷评价《蒙娜丽莎》时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的表情和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这说明该画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 C.蒙昧主义 D.人文主义
八年级的学生学完中国近现代历史后,在暑期围绕主题为“近现代的北京”进行探究活动。结合所学回答他们探究活动中提出的问题。
活动1.查找资料,提出问题
以下是《北京地方史概要》
第十章 近代北京
第一节 震动京师的鸦片战争
第二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
第三节 戊戌变法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及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第五节 资产阶级革命及宣统皇帝退位
第六节民国时期的北京
(1)仿照第九章的示例,设计两道第十章的思考题。(要求:设计的问题内容要反映北京地方的历史变化,要体现创新性和一定思考深度)
示例:第九章 清代的京师
第一节 清王朝的建立
第二节 紫禁城、皇城、皇家园林、王府
第三节 北京的四合院和会馆
第四节 北京的经济
第五节 北京的文化
第六节 北京的宗教、民俗与文化交流
提出的思考题有:
1.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建设。
2.近代北京中西文化交流有哪些特点。
3.以北京宗教文化为例,从中体现了北京文化什么特点。
4.分析清代北京重要商业区形成的原因。
活动2.寻找列强侵华罪证
(2)结合上面的照片内容说出近代列强侵占北京三次侵华战争。
活动3.探访名人故居
居住名人最多的胡同——菜市口胡同(今菜市口大街)是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居住人数最多的一条胡同,总数达30余位。他们当中有林则徐、左宗棠、康有为、秋瑾、蔡元培、李大钊等。
(3)从上述历史人物中选取一位,概括他的历史功绩。
活动4.探究国庆大典
国庆大阅兵是展现一个国家武装力量建设的成就,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大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一九四九年开国大典至今,共举行了十五次国庆大阅兵和群众游行。
今年的群众游行有三个篇章即“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第一篇章由“开天辟地”“浴血奋战”“建国伟业”“当家作主”“艰苦奋斗”5个方阵组成。
(4)根据活动4的材料,结合所学,仿照示例,在第一篇章的五个方阵中选取1个方阵,设计一个代表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说明理由(示例除外)。
示例:方阵名称:开天辟地
历史事件或人物:中共一大的召开
理由: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5)说说开展国庆大阅兵的意义是什么?
诵读红色书信,传承红色力量,一封封书信穿越时空,传递着先辈们的执着追求和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男在此为国作事,非谓有男国即不亡,乃国家育养学生,岁靡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忠孝二途,本非相悖,尽忠即所以尽孝也……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1919年5月17日清华学子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闻一多给父母的家书针对的是你一历史事件?家书反映了闻一多怎样的家国情怀?
材料二:1937年11月,朱德的家信: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余年来坚(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决非虚语……进来转战华北,常处在敌人后方,一月之内二十九日行军作战……我决不能再顾家庭,家庭亦不能再累我革命……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首期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信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哪些优良传统?朱德“转战华北”有什么重大意义?
材料三:1950年初,“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从现在起……团结一心,合力建设一个新兴的中国,一个自由民主的中国……我们有充分的信念,我们是在朝着充满光明前途的大道上迈进,这个建设新中国的责任是要我们分担的。同学们,祖国在召唤我们,我们还犹豫什么?彷徨什么?我们该回去了。
——据央视大型综艺《信·中国》第三期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这封书信的历史背景。朱光亚在信中发出了什么倡议?
(4)从先辈们的的书信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启蒙是国家观念的变化。国家观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是外在性关系的变化,即传统“天下观”的破灭,二是内在性的变化,即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816年英国派阿美士德为特使来华,根本目的是想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关系。由于双方因为是否跪拜而争论不休。由于阿美士德拒绝跪拜,嘉庆帝给英国国王颁发“敕谕”一封,拒绝了通商要求。嘉庆帝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满是“天朝”“万国共主”“输诚募化”“恭顺之心”“倾心孝顺”“来朝”“向化”等词句。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1,概括嘉庆帝的国家观,体现了清政府的对外关系的政策是什么?
材料2:“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如中国能自视为万国之一,则彼公法中必不能独缺中国,而我中国之法,亦可行于万国。所谓彼教之来,即引我教之往,风气一开,沛然莫御。”
——1875年郑观应《论公法》
(2)对比材料1,材料2的国家观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此时国家观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3:国家观的变化是和西学东渐分不开
阶段 | 翻译人员 | 数量(不含纯宗教类) | 类别范围 |
第一阶段 1811—1842年 | 西方传教士 | 32种 | 历史、地理、政治、经济 |
第二阶段 1843—1860年 | 西方传教士为主,中国人以个人身份参与。 | 105种 | 天文、地理、数学、医学、 历史、经济 |
第三阶段 1861—1900年 | 西译中述,中西传播机构共存并进。 | 555种 | 哲学社会科学123种,自然科学162种,应用科学225种。 |
第四阶段 1901—1911年 | 中国知识分子成为主流 | 1599种 | 社会科学类占61%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1%。 |
(3)根据材料3,概括100年间西学东渐的主要变化?分析第三阶段第四阶段类别范围变化的原因?
材料4:1906年梁启超在与革命派论战时,鲜明指出:“夫国民主义,则政治革命论之立脚点也;民族主义、则种族革命论之立脚点。吾认国民主义为国家成立、维持之必要,故主张政治革命论;吾认民族主义为国家成立、维持之不必要,故排斥种族革命论”。同年,他又在另一篇文章中斩钉截铁地说:“今日欲救中国,惟有昌国家主义;其他民族主义、……皆当诎(同“屈”)于国家之下”。
(4)根据材料4,概括梁启超的国家观是什么?他提出此观点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5:“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习近平
(5)请列出国家、民族、国民之间的递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