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选出)醇駟(纯一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有的)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减轻)田租,什伍而税一(收入的十五分之一用来交税)。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文帝
材料三: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把它们当作货币使用,并没有认识到它们真正根本的作用)……令郡国务劝农桑(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
(1)由材料一可知,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造成此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上”是哪位皇帝?
(3)材料二、三体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具有的相同思想是什么?
(4)你从秦亡汉兴的史实中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一种突出人的地位,关注民众困苦冷暖的思想)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材料二:2018年2月,新华社长篇报道《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五年来科技创新成就巡礼》写到:天宫、神舟、天舟、嫦娥、蛟龙、天眼、悟空、墨子、慧眼、大飞机……大批代表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五年来,中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一例。据材料一概述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这些科技成果的命名,应用了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你认为这样命名有何用意?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一中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在图二和图三中圈出台湾的位置。
(2)图二与图一相比,最明显的是扩大了哪部分疆域?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是哪位古代外交家?
(3)图三与图二相比,有哪些变化?试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作者在编写以下著作时需要考虑到节气的是
A. 《道德经》 B. 《史记》 C. 《齐民要术》 D. 《论语》
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历史文物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讲话中引用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习近平主席引用的这一观点出自于
A.老子 B.韩非子 C.孔子 D.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