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俱吠陀》中说:“婆罗门是他的嘴,两臂成为刹帝利。他的两腿就是吠舍,从两足生出首陀罗”。由材料可知其目的是
A.宜扬“众生平等” B.明确封建等级关系
C.维护种姓制度 D.体现“神人同形同性”
伯里克利扩大公民权利,为保证贫困公民都有参政议政机会的措施是
A.主席团轮流执政 B.召开公民大会 C.创立陶片放逐法 D.建立津贴制度
如图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古国地图。其中,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的国家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世界历史潮流波澜壮阔,大国崛起伴随政治文明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 在英国历史上,形成了两大原则,一是王在议会,也就是说国王必须通过议会来进行统治。第二呢,是王在法下,也就是法律高于国王。可是查理一世的做法把两个原则全破坏了。
——《大国崛起》
材料三 1789年9月,巴黎工商业者瓦尔特手捧《人权宣言》高兴地说:“我们的店铺这回不用担心被别人抢夺了!”
——《中学》
材料四 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蒸汽和机器引起了欧洲生产的革命……英国引领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技冠群雄、傲视全球的辉煌成果。
——《中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14—16世纪影响欧洲“人心的改变”的历史事件及其核心思想。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什么矛盾?后来,英国制定了什么法律文献确保“王在法下”?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瓦尔特高兴的理由与《人权宣言》的哪项内容有关?《人权宣言》维护了哪一阶级的利益?
(4)材料四中“欧洲生产的革命”指什么历史事件?英国能够率先引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治制度的改变”与“器物和经济的改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学
材料二 如图
屈辱的历史见证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英国人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依据何条约?
(2)材料二的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近代史上哪次屈辱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制造者是谁?
(3)材料三所示的内容与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该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
——《中学》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部编历史八上教材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四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部编历史七下教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理由。列举这一时期中外友好交往代表性事件一例。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的主要原因。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及最远到达的地区。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