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产业分布及结构特征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資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 总计 | 上海 | 武汉 | 天津 | 广州 | 杭州 | 无锡 | 其它 |
厂矿数 | 549 | 83 | 28 | 17 | 16 | 13 | 12 | 380 |
资本额(千元) | 120288 | 23879 | 17240 | 4219 | 5791 | 1552 | 1422 | 66185 |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内迁厂矿区域分布,以四川为最多。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重建与发展,莫定了基础。
——摘自吴景平、曹振成《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1895年至1913年民间厂矿企业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
南昌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01年,1912年更名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中学校”同年3月,该校可能对学生的发型进行大检查,要求所有男生均不得保留长辫。
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令八路军威名远扬,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日本学者伊豆公夫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起点七七事变。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后人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其“兴国之梦”体现在
A.提出“自强求富”,创办汉阳铁厂
B.提出“实业救国”,创办一系列企业
C.提出“救亡图存”,进行维新变法
D.提出“师夷长技”,掀起洋务运动
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 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 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