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

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政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材料三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被书写于黄埔军校的大门东西两壁墙上。

材料四  《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中,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从孙中山的遗嘱中,你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什么高贵品质?

(4)材料四中“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哪一事件?

 

(1)作者:魏源;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符合这一主旨的不同表述亦可得分)。 (2)60年代创办是军事企业;70年代创办的是民用企业。 (3)革命不成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懈的民主革命斗争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符合题意且言之成理即可) (4)中国共产党诞生。 【解析】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是魏源。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较详细地介绍西方的著作。据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政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2)据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城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可知,洋务运动中,60年代创办是军事企业,70年代创办的是民用企业。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方面说,它成功了。但最终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从孙中山的遗嘱中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不懈的民主革命斗争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等高贵品质。 (4)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中“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古都,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风风雨雨,更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抗争的爱国事迹及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风云。

材料一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材料四  1919年5月22日,北京法国某机关接到电报:“言二十八日下午三时,德代表到会签字……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会场秩序稍乱,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有惊异之色云云,观此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均发生在北京,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列强国家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两幅图片所分别对应的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名称是?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为了使“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发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我们一般用什么名称来称呼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如果我们想了解当年这一运动的具体内容,应当查阅什么报刊杂志?请试举一例。

(4)材料四所反应的是发生在北京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这一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四内容,指出这场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外来侵略,尤其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松花江上》

材料三  “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四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这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拔掉据点近3000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五  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请指出伊东祐享的这封信是写于中日哪次战争期间?从材料看,伊东祐享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这一结局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事件导致“脱离了我的家乡……整日在关内流浪!”的?中国是在哪年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的?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这次战役”指哪次战役?“八路军”这一名称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5)依据材料五,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

 

查看答案

“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假如这位“小行家”卖的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应该是

A.《申报》 B.《解放日报》 C.《民报》 D.《大公报》

 

查看答案

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他的作品《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那头。”表达了作者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无限思念之情。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的原因是

A.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B.解放战争中国民党败退台湾

C.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 D.郑成功攻占台湾

 

查看答案

1947年,一则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听了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从此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进攻阶段。请问这则消息是

A.孟良崮战役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双十协定签署 D.辽沈战役打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