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种植粟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城头山遗址
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
A. 黄河中游
B. 长江下游
C. 珠江三角洲
D. 辽河流域
黔东南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讲授“我们的远古祖先”这一课时,出示了一幅图片并介绍说:“能直立行走,头部还保留猿类的某些特征,使用天然火。”请你判断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政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材料三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被书写于黄埔军校的大门东西两壁墙上。
材料四 《百年中国》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是谁?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编写此书的目的。
(2)据材料二分析,洋务运动中,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
(3)材料三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从孙中山的遗嘱中,你可以看出孙中山的什么高贵品质?
(4)材料四中“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哪一事件?
北京与西安、南京、洛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古都,它不仅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风风雨雨,更见证了近代中华民族抗争的爱国事迹及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风云。
材料一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他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材料四 1919年5月22日,北京法国某机关接到电报:“言二十八日下午三时,德代表到会签字……突有某国代表拒绝签字,会场秩序稍乱,各国代表大为震动,日本代表尤有惊异之色云云,观此似拒绝签字者即系我国代表”。
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所示历史事件均发生在北京,反映的是近代西方列强国家在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两幅图片所分别对应的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名称是?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为了使“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发起了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我们一般用什么名称来称呼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如果我们想了解当年这一运动的具体内容,应当查阅什么报刊杂志?请试举一例。
(4)材料四所反应的是发生在北京的什么事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这一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四内容,指出这场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近代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外来侵略,尤其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海军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我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简单。……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上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导致的。
——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材料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
——《松花江上》
材料三 “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材料四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这次战役中,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拔掉据点近3000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五 在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民族的抗战,经过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同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一道,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摘编自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请指出伊东祐享的这封信是写于中日哪次战争期间?从材料看,伊东祐享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这一结局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什么事件导致“脱离了我的家乡……整日在关内流浪!”的?中国是在哪年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的?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这次战役”指哪次战役?“八路军”这一名称出现在哪一历史时期?
(5)依据材料五,概括指出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