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苦,做到“家给人足”,三民主义中具体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对象是
A.外国侵略者 B.清政府 C.慈禧太后 D.满洲贵族
钱穆先生在他的讲演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 发动金田起义
C. 定都天京
D. 提出《资政新篇》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幅挽联哀悼的是( )
A. 关天培 B. 左宝贵 C. 邓世昌 D. 丁汝昌
一部《1860:圆明园大劫难》让人们在圆明园的废墟上感受到了刻骨的“记忆”。与这个“记忆”有关的侵略者是
A. 英法联军 B. 八国联军 C. 美英盟军 D. 英日联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到黄河流域。到了西晋时,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大量胡族与汉族杂住。史记记载“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
材料二 魏主认为:“北方人把土地称为拓,后又称为跋。北魏的祖先是皇帝的后代,所以称为拓跋氏。土地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我们应当改姓为元氏。
材料三 少数民族的方凳、圆凳也传到了中原地区,成为汉族人民所喜爱的家具,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习惯;蒸馍和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南北朝时在中原地区却很风行。
(1)材料一中的“胡族”主要指的是哪些少数民族?
(2)西晋被内迁的哪个民族所灭?西晋灭亡后,内迁的各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其中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哪些?
(3)材料二与哪次改革有关?除了材料二提及的改汉姓,“魏主”还有哪些类似的改革措施?(写两例)
(4)材料三中生活情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这些情景的出现与材料一、二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