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4年奋斗,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

14年奋斗,中国军民取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欲征服支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必先征服满(满洲)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田中奏折》

材料二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共的军队从最初的约4万人,经过不足8年时间,就发展到近百万之众。除了中共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之外,中共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

——摘编自杨奎松《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

材料三  海外侨胞从七七事变到1940年底就组织了大型救国团体649个。广大侨胞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捐物,至1941年初捐揿就达26亿元国币,……据统计,光南洋华侨回国的3000多名机工中为国捐躯就达1000多名,战后复原返回者仅1/3。

——摘编自缪慈潮《爱国主义——全民族抗战的光辉旗帜》

材料四  (日本在战争时期)国内大米生产量最高年1939年为1150万吨,到1945年只有660万吨。为了解决供需矛盾,除加强对殖民地掠夺外,从1940年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规定成人一人一天的供应标准为330克(1945年时减到300克),副食、蔬菜也都有严格规定。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根本得不到保证。

——张劲松、李保安《日本军事法西斯主义与战争经济》

材料五  今天,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悬在人类头上。我们要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田中奏折》筹划的侵略步骤。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开始“征服”中国的时间和事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抗战时期,中共部队迅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正面战争和敌后战场作战的例子。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场战争给日本国内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日本政府是如何应对的?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今天我们应如何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1)先征服满蒙,再征服支那(中国),最后征服世界。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2)中共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正面战争:台儿庄大捷;敌后战场:百团大战。 (3)海外侨胞的支援。 (4)中国人民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的经济。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5)珍爱及维护和平,国家强盛,使敌人不敢来犯。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惟欲征服支那(日本对中国的蔑称),必先征服满(满洲)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知,《田中奏折》筹划的侵略步骤是先征服满蒙,再征服支那(中国),最后征服世界;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十四年抗战开始。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除了中共战略战术运用的成功之外,中共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至为关键”可知,抗战时期,中共部队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中共在敌后能够与农民打成一片,取得其拥护和支持;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38年李宗仁领导的台儿庄大捷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日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敌后战场取得的胜利。 (3)依据材料信息“海外侨胞从七七事变到1940年底就组织了大型救国团体649个。广大侨胞节衣缩食,踊跃捐款捐物”可知,海外侨胞的支援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4)依据材料信息“到1945年只有660万吨。从1940年开始,实行粮食配给制,副食、蔬菜也都有严格规定。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根本得不到保证”可知,中国人民长期抗战拖垮了日本的经济;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5)开放性题目,珍爱及维护和平,国家强盛,使敌人不敢来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土地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把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

——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欧美为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有,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

——摘自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大会的演说

材料三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哪个文件?分析该文件无法实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解决欧美国家没能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经济主张及其意义。

(3)材料三所示内容是哪个政党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对材料三所示内容作了怎样的概括?

(4)综合上述材料,新时代的中国应该怎样解决民生问题?

 

查看答案

这是一页沉重的历史,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地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1840—历史将永远不会忘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流毒,为害甚巨)

材料一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记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炮子谣》

(虎门禁烟,扬眉吐气)

材料二 

(战火燃起,国门洞开)

材料三  据《广州百年大事》记载:“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香港岛割让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口岸;英商货物税须经双方协商。1843年10月,中英《虎门条约》签订,外国人获特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近代史开端。”

(铭记历史,提升认识)

材料四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面对鸦片走私,中国有何反应?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领导者”?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

 

查看答案

从1946年下半年到1949年9月的3年中,烟台各县大批支前民工随军支前,先后支援了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潍县战役、济南战役、准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以上信息表明了上述战役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A. 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低下

B. 国民党统治腐败

C. 人民群众积极拥护和支持

D. 解放军作战方针正确

 

查看答案

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的力量的覆灭”。这里的“伟大的胜利”是指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查看答案

探寻历史原因和结果的逻辑关系,对历史进行合理解释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原因

结果

A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B

辛亥革命

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流行

C

北伐战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D

国共合作

解放战争胜利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