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准确判断形势,做出正确的选择。请你完成下面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读图学史——认识历史事件)

(1)观察下面形势示意图,结合事件经过的描述,写出事件名称,并总结其成果。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

①叶挺独立团开赴两湖战场,揭开战争的序幕,取得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

②分三路进军,西路指向湖南、湖北,中路江西,东路指向福建、浙江。

③目的是消灭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统一全国。

④冯玉样五原誓师,进军陕西、河南……

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对比事件——体会民族大义)

(2)下表中的两次谈判,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完成①②处内容填写,并概括影响国共关系的主要因素有:

历史事件

背景

结果

结果的落实

西安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和平解决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

签订《双十协定》

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

 

 

任务三(现象描述一一合理阐述理由)

(3)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9月)以后,当时南京国民党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三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人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会这样奇怪呢?请阐述上述现象出现的理由。

任务四(归纳总结——感悟成败得失)

(4)综上所述,归纳1924-1949年期间,国共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并结合史实以“合则利,分则伤”为题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短文。

 

(1)名称北伐战争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或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或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等。(答出任意一点可) (2)①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②重庆谈判 因素: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的阶级利益;国际形势的变化等。(答出任意一点) (3)理由:从国民党方面看:将介石发动内战是反人民的,政治上不得人心;国民党的腐败和卖国行径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上空前孤立;军队战斗力低下等。从共产党方面看:中共的正确领导;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正确的战略战术等。(从国共两个角度,各答出2点即可) (4)合作一分裂一再合作一再分裂。 示例:合则利 分则伤 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开始,在北伐战争期间,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国陷入十年内战之中,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中国领土不完整。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中国再次陷入内战,人民深受内战之苦,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台湾与大陆分离,国家领土不完整。由此可知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合作、团结才能共赴国难,才能共渡难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答出国共合作的一例史实并加以说明,国共破裂的史实一例并加以说明。) 【解析】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可知,这是北伐战争,它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等。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①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西安事变爆发并和平解决,它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②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两党举行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但1946年夏,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挑起内战。因素: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的阶级利益;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可知,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是因为:从国民党方面看,蒋介石发动内战是反人民的,政治上不得人心;国民党的腐败和卖国行径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政治上空前孤立;军队战斗力低下等。从共产党方面看,中共的正确领导,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4)根据所学可知,第一问,国共关系发展变化的特点是,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第二问,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国共关系合则利、分则伤。可围绕国民大革命的成果及意义、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果、解放战争的消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展开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1~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中国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全国人民,用全力援助神圣的抗日自卫战争!我们的口号是: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领土流尽最后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紧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摘自《中共中央1937年7月8日通电》

材料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节选《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三 

 

学习心得

书信摘抄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抗日战争可是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不容易呀!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共伤亡三千五百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一千亿美元…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出战前致信将士们: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

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给母亲的信中说:不管怎样,我们要坚持到底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

 

 

(1)材料一中的电文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提出的主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各举一个战例,说明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承担的作战任务,并指出中国抗战所呈现的战略态势。

(3)根据材料三中的“学习心得”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4)从材料三的“书信摘抄”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措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1)请把上表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材料一表格中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又继续战斗”的两例史实,并简述其意义。

材料二 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3)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材料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4)根据材料三,概述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某校八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设计了如下活动,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活动一(识读图片——近代社会变迁)

(1)将下面图片按类别填入表格中(只填序号),并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分析现象——近代民族工业)

(2)观察下面折线图和示意图,分析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和“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并概述其发展的特点。

 

查看答案

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下面文艺作品与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子夜》——茅盾 B.《狂人日记》——洗星海

C.《骆驼祥子》——鲁迅 D.《愚公移山》——齐白石

 

查看答案

下图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这部分字迹应是

A.维新变法 B.停止科考 C.兴办学堂 D.建立民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