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农乃立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鼓励耕...

农乃立国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水利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鼓励耕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变法五年后

——译自《史记》

材料三  ……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在中原很多地区推广种植。这些作物的引进,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更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及饮食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外来作物引进》

材料四  东晋南朝时,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的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的水利工程是什么?由谁修建?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变法”指什么?该“变法五年后”的效果如何?

(3)材料三中的“这条商路”指什么?该线路的开辟者是谁?

(4)材料四反映东晋南朝时我国南方经济呈现何种现象?据上述四则材料,谈谈推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都江堰;李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造福了四川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丝绸之路;张骞。 (4)东晋南朝时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南方已有双季稻;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兴修水利工程;国家改革政策;技术改进等。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图示关键词“飞沙堰、内江、外江”可知,此水利工程是都江堰;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运用“深淘滩、低作堰”治水思想,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造福了四川人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鼓励耕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商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而石榴、葡萄、胡麻、胡桃等西域物产,也是在汉朝时通过这条商路传到内地的”可知,此内容反映的商路是丝绸之路;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在太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一带开辟了大量湖田,人们还把北方的农作物的栽培、施肥、牛耕等先进技术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相结合,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则种双季稻”可知,此内容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我国南方经济得到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南方已有双季稻;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兴修水利工程;国家改革政策;技术改进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一书法作品,全篇324字,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笔法之玄妙,似有神助,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这部作品是

A.《兰亭集序》 B.《宣示表》 C.《张猛龙碑》 D.《比丘道匠造像题记》

 

查看答案

“以六躯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解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取得材料中这项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

A.祖冲之 B.顾恺之 C.贾思勰 D.华佗

 

查看答案

《飘逝的岁月一中国社会史》里说道:“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鲜卑族改穿汉服是进步之举

B.汉族穿胡服是落后的表现

C.民族间的服饰是相互影响的

D.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必然的

 

查看答案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这讲述的是

A.牧野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查看答案

南朝(420—589)上承东晋,下启隋朝,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最长的不过59年,最短的仅有23年。由此可知南朝时期(  )

A. 政权更迭频繁 B. 疆域面积扩大

C. 政权并立形成 D. 商品经济发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